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们,常觉得故乡美好,但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如果在乡下久居,常因为没有便利的现代化生活与设施而发愁。回家过年,一直以来是国人的信仰,而在归家的路上,人们总是怀着那淡淡的乡愁。
如何才能让故乡既留下我们的人,也能留下我们的心?这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建筑艺术创新中心一直研究的一个方向。
△浙江淳安千岛湖山谷住宅位置
乡愁|项目缘起
△姜先生的家乡被群山环抱
在北京工作了许多年的姜先生,也在思考归乡的问题。他的家乡在浙江淳安千岛湖,那儿有一个名叫“云塘”的古村落,群山环抱。姜先生说,有一首名为《云塘水》的古诗曾经专门写这座村子。
积水成池沼,白云时与闲,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还。
他说那儿“有童年,有带自己长大的祖母的影子。徽派建筑天井中的一片天空,还有天空下的繁复雕花,是怎么也忘却不了的。”
△古村中群集着徽派建筑
△几近废弃的徽派老宅内部现状
姜先生要重建这记忆。这座古村附近有一座山谷,姜先生在山谷中承包了六七十亩地,并且买了一栋几近废弃的徽派老宅(自己家的宅子已经在多年前被拆掉),移建到已承包的山谷中。
老宅新生|传统重构
需要移植的这栋老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之内,坡顶向内形成天井。极引人瞩目的是房屋的木结构以及保存十分完好的木雕。
△老宅梁、枋、斗拱、雀替等位置上皆可见徽派木雕
徽派建筑的木雕,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取圆雕、透雕、镂空雕、高浅浮雕等方式,在这座老宅中,这些手法基本上都能看到。梁、枋、斗拱、雀替等位置上皆可见。题材有动物,有植物,也有不常见的桌案景致。
这座老宅挪移到山谷中去之后,如何与老房子比邻而居,同时又能在老房子中容纳现代生活,成了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山谷周边环境,松海、竹林就是老宅的伴侣
与就地改造相比,一幢老屋挪移之后再改造,为设计带来了一些“创造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与新环境相融合的问题。主人姜先生说,“这种老宅子,本来就属于山的,松海、竹林就是它的伴侣。”
建筑师认可这种提法:主人所喜爱的这座老宅不会被“脱胎换骨”式重构,其基本结构大致会按原来的样貌重新搭建。但建筑师也不希望这个宅子被“博物馆式”保存。它是仍然需要被人使用的,是一座活的建筑,移建改造之后,人走在地板上仍然能有“咯吱咯吱”的回响。
360度无死角观览老宅
△总图关系
在这次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坚持的原则是“旧归于旧,新归于新”。旧宅子有厚重的历史美感,但却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对居住的要求,比如卫生间、厨房等部位。而业主不希望自己所喜爱的老宅被“脱胎换骨”式的的重构,也同样不希望她被“博物馆式”的保存,她应该仍然被人使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元素甚至结构体系,只是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必要的改造,尽量保留并加强业主对于家乡一些记忆的元素。
△建造示意(gif)
新建部分位于老建筑背后,是一个通高的空间,展示出徽派老宅非常精致的木结构,使人能从“剖面“角度欣赏老建筑的美。
△空间示意(gif)
△老宅“挪建”与新建部分关系示意(gif)
△人视点效果图,可以看到有镜面效果的新建屋顶
新建的建筑部分尽力伸出,在老宅上方形成一个好似有宽阔胸怀的屋顶,同时,这个部分表面设计出镜面效果,反射出老宅顶部,使人们一仰头,便能从“平面”角度欣赏老建筑,使人们看到不曾得见的建筑之美。
△后部透视,仰头便能从“平面”角度欣赏老建筑
从四水归堂到四光归堂
江南传统住宅,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这种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形成这种布局的,是有着内敛气质的片片青瓦组成的屋顶,这是极美丽的建筑元素。
△即使是晴朗的白天,徽派传统民居内部也常常是光线昏暗的
不过,传统徽州民居的建筑结构,常常使得住宅内部光线昏暗。
而新建建筑的斜开口,可以将自然光线反射到老宅深处,传统四水归堂的概念,将成为“四光归堂”,将大大改善挪建后的老宅内的人居品质,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与乡居周遭的环境相融洽。
△四光归堂的示意剖面
△前部透视效果图
老宅改造完成,基本能满足业主及其家人的居住需求,但是,满足于这些基本要求,依然只是解决了在农村的“生存问题”。如果想长时间地留住人,就必须发展其他产业,提高生活质量。业主姜先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扩建之后做民宿和种植铁皮石斛的构想,建筑师团队也提出了结合景观设计种植有机水稻的想法,得到了业主的支持。
最终,建筑师期望加建部分的效果是使建筑外表归隐于自然,使空间体验融于自然,建筑将退居自然环境与传统环境之后,内部体验也因此倾心于自然。当人们踏足于此,精神随自然之光游走,仿佛将真正抵达心田的宁静。
△屋顶效果图,水面是另一种镜面,使建筑外表归隐于自然
项目信息
建筑师:张岩、张利
项目名称:千岛湖民宿项目概念及2号地设计方案
设计团队: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建筑艺术创新中心
项目地点:浙江淳安
设计时间:20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