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产业才是特色小镇最核心的东西,做好特色小镇的关键就在于做好产业规划,让文化融入到各种产业形态之中,让文化为产业充电赋能,这才是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永远都是虚无缥缈的,而产业则是实打实的,文化需要载体才能落地。产业因为注入了文化所以才能变得有底蕴有活力,而文化因为有产业的裂变式发展,才能够得到快速的传播。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而且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依然过着我们很多人向往的乡村生活。他们的建筑,手工艺,信仰,生活习俗等等都是非常有挖掘的价值的,但问题在于这些东西往往都过于分散,人们如果要集中了解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族群的人的文化与习俗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博物馆,然而博物馆毕竟是静止的,不是活态的,博物馆缺少的是互动和体验。
文旅特色小镇的打造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族群的建筑艺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手工艺等在一个地方进行集中的产业化,文旅小镇的特色便出来了。
文化为产业赋能
作为一个载体,文旅小镇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活态的,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族群的标志性文化特征,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通过它们的实物化与场景化,以及大众化与文娱化,亲身感受它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博物馆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而文旅小镇可以做到,集中体现在这里的建筑、雕塑及小品等载体之中,从而起到了以有形的产业传播无形的文化的目的。
当文化为产业赋能以后,给产业带来的就是裂变式的发展。产业形态可以多种多样,像手工艺产业,民俗教育产业,健康养生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影视产业,美食产业等等不同的产业,这些有形有态的产业不仅可以为文旅小镇带来游客流量,更让产业生态产生的价值呈几何式的增长。
所以,我们是把博物馆的专业精神用在做文旅特色小镇上,只不过博物馆更多的作用在于保存文化记忆,而文旅特色小镇更多的时候是将文化的这种记忆产业化、活态化以后,进行真实的体验与传播。
文化产业化的背后是工匠精神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以后,特色小镇有如雨后春笋,但是大多快马加鞭的进行模仿,最后发现特色小镇都不再特色,千镇一面。甚至有的还非常的粗糙,就像过去几十年修建的那些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色的乡镇一样,建起来容易,后来发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不美观,想要拆掉就会很难!
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而创新精神的背后其实是踏实的工匠精神,要做到匠人的情怀、匠人的巧思,以及匠人的坚持。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好像一提到手工艺就觉得是很粗糙的,所以人们更愿意去购买和使用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事实其实并非如此,匠人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不是说所有的手工艺之美都体现在“拙”之上,精巧往往更难做到,就像景德镇的瓷器,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与高超的技艺。我们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复制建筑,而是真的用心把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文化体现在建筑里,比如该用木头榫卯结构的就绝不用一根钉子,堂屋里的布局,一棵树的位置,一座桥的造型等等都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
所以说,文旅特色小镇想要做到移步换景、处处匠心、处处生动繁复而不重复,需要的不仅是设计,而且是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工艺。只要做到了这些,就不用担心文旅特色小镇被模仿、被山寨,因为真材实料、匠心打造的东西是模仿不了的。
在文旅特色小镇,游客能够看得到的价值往往只有20%,而看不到的价值却有80%,那种价值就是文旅特色小镇背后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而这都需要匠心、匠人的精神去体现,正是这背后80%的价值才让游客意犹未尽,也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动那些来文旅特色小镇的游人。
文旅特色小镇对城市人而言是一个可以满足他们田园生活与乡愁记忆的地方,而对于生活在周围的农村人来说,则是实现与城里人信息对称,自由、平等、快速链接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