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而这种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说,农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来源。
农耕文化,从其定义上来说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特点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也打下了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的深刻烙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耕文明也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顺天应命,勤劳耕作,勤俭持家和勤和为人,是一种耕读传家、勤劳质朴、厚道淳实的道德文明。其模塑形成勤劳质朴,谨慎节俭,自足自得,稳定求和,尊重传统,崇尚中庸,讲究内向,依附伦理的社会心理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道德标准和后来衍生发展的儒家思想内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在农耕文明日趋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而论述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首先就要说到中国的传统观念——“人治”。中国的法是道德法,中国的社会权威是道德权威,中国法的社会调节作用其实仍然是道德的调节。之所以如此,这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有关,即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与其他地域、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很少,大家也都能相安无事,因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道德与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支配。当农耕文明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时,它便变得富于生机和活力。而之后儒家所提出的观点承袭了农耕文明中的人治这一特征。其提倡,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其次,农耕文明中的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社会心理特征也可在儒家思想中“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中找到影子。儒家思想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思想提倡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这些与农耕文明中小农经济下人们所倡导的勤劳、孝顺、德行、顺应传统、中庸求和的特点相一致。这也正是先于儒家思想的周代农耕文化思想所固有的基础思想。因此说传统儒家思想根植于先周文化思想,儒家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思想理念和意识是十分合理的。
同样,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另一重要理念“礼”也有传承自农耕文明的痕迹,特别是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都在先周农耕文化的思想中得到其中体现。儒家思想里边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勤和兴家、勤劳耕作、勤俭持家的理念习俗都在农耕文化里边找到他的源头和影子。
此外,在许多儒家思想典籍之中都蕴含了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农耕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这些儒家思想对人的熏陶与教导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儒家农耕文化的一贯追求,同时也直接体现中国几千年勤劳质朴、勤俭和气、勤奋强健的农耕文化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正如下面所列举的:
孔子非常赞赏弟子颜回生活之节俭。他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直接反映中国几千年以农为本的农民家庭和农耕文化持家节俭生活理念。
孔子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节俭思想”与君子之财取之有道的思想。
《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是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厚道、和善睦邻、耕读知礼”思想理念的典型。
《朱子家训》中“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合群和众、乐善好施”思想理念。
孔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读书明理、耕读教子、追慕圣贤”思想理念。
在农耕文化孕育过程中显现的“忠孝”“节义”“勤俭”“厚道”“仁和”等思想恰恰是儒家思想理念的概述。儒家思想是经过周祖农耕文化孕育产生,经过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难能可贵的不能遗弃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思想意识。
综上所述,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是根与果的关系。儒家思想超越了农耕文明,但却也是源自于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的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不断积淀,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直至今日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