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沿着适应乡村生产、方便乡村生活的两个维度延展,并基于此衍生出诸多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乡村价值体现在生产与经济、生态与生活、文化与教化等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必须尊重乡村自身固有的价值,而非刨根弃源、另起炉灶建设新农村。因此,要以科学认识为基础,提升乡村价值,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认识乡村价值
乡村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是农民的“家”,更是一个价值生产单位。正是因为乡村的存在,使农业生产、耕地保护、土地综合运用得到保障。乡村还是循环经济产业的支柱,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循环农业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乡村也为手工业、庭院经济提供了生存空间。乡村产业资源主要涵盖村落形态、田园景观、村民生活。
近些年,乡村经济产业以绿色发展为主,特色农业、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印证了乡村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既是村民富裕、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经济产业发展兴旺,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经济,而是借助乡村平台,推进手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多业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使乡村产业走向融合发展,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的生态与生活价值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乡村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生态理念。同时,乡村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的展演与建设空间。可见,乡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不仅仅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甚至是丰富的生态信仰,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所提倡的循环农业理念。
与人类聚居的城市不同,乡村更加接近自然生态,作为能量转化的节点,具有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力量,能够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与生活等关系的转化。众所周知,传统村落因特有的“有机循环”生态价值,可将一切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然而,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如果忽视乡村生态价值,违背乡村价值特点,取缔循环于种植业、养殖业两者间的环节,切断循环于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链条,那么将导致正能量的生态农业转化为新的乡村生态污染源,并形成“垃圾围村”的治理难题。要解决“乡村之殇”,必须要守住乡村生态这一“生命线”,只有遵循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
乡村文明的文化与教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没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是空虚的,所以,乡村振兴也离不开文化价值这个魂。乡村文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印记,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延续性、发展性的乡村文明,从本质上分析,它是一种文化,由人民共同创造并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兼具时代性、民族性。正是因为这种人民的、大众的载体性文化价值,才能够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文明包含有形与无形两种表现形式,其中,乡村人民遵循共识建立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方面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而村民约定俗称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方面则是无形的乡村文明。乡村文明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乡村生产、生活积淀而成的农耕文明、乡村文化,如同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步入新时代,乡村文明依旧深刻表达了溯源性的怀乡情节,完善了良性社会秩序的运作。
乡村文化蕴含着古老质朴的治理经验,是乡村社会实现良性运转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当代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所以,在人民中产生与发展的乡村文化价值,不仅是个体与集体所创造的价值内容,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价值载体,能够凝聚起强大的主体力量,助推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进一步认知维系村落的价值系统,深入探究乡村的教化价值。乡村与快节奏的城市相比,给人留下了和谐、稳定的印象,它不仅强调人与生态的和谐,也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引导、规范村民行为这个角度来说,乡村的教化注重结合日常活动向村民灌输道理,与单纯的宣传说教相比,有春风化雨之效,使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感化教育。
这种乡村教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因为乡村具有教化这一特殊价值,才更有利于丰富发展各类多元的乡村文化,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提升乡村价值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经济的兴旺。首先,要锻造一支现代化的职业农民队伍,点燃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乡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在让职业农民爱农业的同时,也愿意深入扎根乡村。其次,要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加大对产业融合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再次,要警惕城市资本裹挟农民,避免出现农村、农业泡沫化的“三产化”现象,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农村都具备发展“三产融合”的优势条件。最后,培育乡村精品品牌,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以乡村文化为内生动力,树立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产业品牌,并通过完善公共设施,打造一批休闲农业旅游示范乡村,让村民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以生态宜居为方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而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与生活价值,必须要遵循自然生态和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将村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完美结合。
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优化村庄规划管理,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开展循环生态经济,持续增加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人,发挥好考核这一“指挥棒”;要认识到乡村的重大价值,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绝对不能简单地认为乡村是落后经济的代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留村庄肌理、自然水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以乡风文明为导向,凸显乡村文化韵味。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乡村文化与教化价值为核心,深度弘扬乡村民俗文化,打造地方乡贤文化品牌。一方面,要开展群众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引领与示范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等村民共同价值标准,以良好家风促民风,不断地提升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守法意识,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最终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另一方面,要提升乡村有形文化的价值,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如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加大对村民的文化供给力度,为村民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文化内涵成为美丽乡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