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农民进城打工,并长留城市不愿归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成为了当前中国最难去调和的一个大难题。八九十年代,因为沿海工业发展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做支撑。于是便出现了少量的有胆色的农民进驻城市,开展所谓的“打工”活动。
早期的农民工吃苦耐劳并且诚信踏实,受到了沿海各发展城市的热烈欢迎。这也为九十年代中叶的“农民工蜂涌入城”现象提供了前提条件。伴着新时代的到来,电子产业的兴盛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地各城市也如竹笋般的冒出了许多的电子工厂,电子工厂需要学习、动手能力很强的作业人员。
显然,年岁大的打工者是不具备这些要求的。于是,更为年轻的打工人群开始出现——那就是我们这些七零、八零后了。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着另一个现象的发生与恶化——那就是农村年龄结构层次“两极化”。
何为“两极化”?一极是为留守农村的老人;再一极便是留守的孩子。年轻人的分布几乎是断层。甚至于有时走在乡间,你都会怀疑某些村落到底还有无人住?
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这是在说,人应该有一份好的志向,不应该有颓丧的情绪。可是,在许多的农村人眼里来说,城市便是那个“高处”。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现象。比如:你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留在农村,没有外出务工。这时候就会有张伯、刘婶、王姨等众多长辈们过来关心你,谈的内容无非是他们的家小子或是女儿在外面怎么怎么的,你比他们文化高,技术强,出息肯定比他们大。
有时候,在听完他们的关心话语之后,我们都觉得羞愧,甚至于无地自容。恨不能马上就出去,不在家里丢人现眼。这是年轻人的骄傲心理作祟。但更多的还是“攀比”成风的浪潮,早已淹没了农村人的思想观念。试想一下,如果你家在你们村里非常的穷,你还觉得村里的人会搭理你们一家吗?
炫富、攀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劣根。真正有做到“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叹息,农村人又怎么能免俗呢?
农村人,因为生在农村,没有城市那般好的环境与经济氛围。所以,都竭尽全力的想往城市打拼。说白了还是一句话:他们自己遭的苦,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再去走是一遍。他们就是想着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
还有一部分人不愿回乡,却是因为“虚伪”这个原因。城市的灯红酒绿、奢糜是人世间最为豪华的掩饰。因为奢糜,出身农村的自卑感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因为灯红酒绿,可以掩盖自己迷茫的眼神。也因为五湖四海的交汇,可以让自己可以多一份自以为的外表伪装。
农村人,这三个字或许在上述这些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卑微。可是作为农村人,我并不觉得丢脸,反而还有点自豪。因为这世上的人本来就全来自乡村原野,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会形成所谓的阶级分化。才有了贫富的分歧,才有了城与乡的划分;不见“百家姓”上那些伟人、成功人士都有一个来自农村乡野的祖先吗?
家,是人类灵魂的归附。愿漂泊的心儿,早日回家!愿流浪的人儿,常回家看看!
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