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住建部出台大规模鼓励政策以来,特色小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不乏一些“优等生”。然而,利益捆绑之下的“特色”更多异变成了“政绩工程”和“任务工程”。
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公布了一张成绩单,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进行年度考核,不达标的“落后生”被亮“黄牌”甚至是“红牌”。这绝非偶然现象。严格对标的话,也许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小镇”。
概念不清、定位不准问题要解决
按照最初浙江省提出的概念,特色小镇是指在数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空间载体和创新创业平台。而且特别强调,特色小镇绝不是行政上的“镇”,而是以特色产业和产业文化为核心,多种经济元素聚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一认识既凝结着中国发展经验又体现了国际上最新的城市化发展理念。
然而在很多地方,行政建制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等统统都被冠以特色小镇的“帽子”,继而把特色小镇建设演变成了房地产变相圈地的新套路。这其中既有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将错就错”的嫌疑,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穿新鞋走老路,这些名不副实的做法混淆了特色小镇的概念,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很难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当务之急,亟须对特色小镇正本清源。
要杜绝和废除政府命名、行政指令和部门“戴帽”授予。
清晰界定特色小镇的本质内涵,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原则性内涵标准和引导性标准,科学制定规划编制,合理设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引导。同时,考虑设置“特色小镇”考核和退出机制。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产业发展、高端要素、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考核,强化监督评价,在有进有退的创建达标制基础上建立特色小镇跟踪、监督、评估机制。
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不搞地区平衡、产业平衡和创建“终身制”,及时整改或淘汰滥用概念的不实小镇,以及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的问题小镇,坚决防止房地产化倾向和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规范引导特色小镇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前行。
产业不“特”、质量不高难题要突破
盲目发展、质量不高、产业不特、高端要素偏少是当前特色小镇普遍存在的突出短板。一大批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主题小镇扎堆涌现,却内容雷同,“千镇一面”“百镇一业”。很多只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别处经验,对于自身发展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产业链整合提升和市场竞争力。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意图在短期内建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特色小镇,并没有潜心挖掘地方优势,在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和小镇整体风貌上没有体现出地区的差异性。
回望初心,特色小镇的提出是为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而设计的一个新平台和试验场。一个地方,只有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有思路、有举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小镇的能量。如果出发点和心态只是盯着政策背后的红利,重数量、轻质量,最终只能是把牌子砸在自己手里。
从国外经验来看,特色小镇的形成可以说是各种特定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耦合的结果,包括对小镇区位、生态和政策等因素的全面综合,培育发展期一般在10到15年,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绝非短期内一蹴而就的“速成品”,更非假大空的“复制品”。
作为产业升级平台,国外特色小镇不仅空间特色明显、文化浓郁,更关键的在于构建了具有强主题性的产业体系。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行业内生的创新驱动,如法国的格拉斯香水小镇的形成在于对传统手工业的改良,薇姿小镇的发展在于薇姿品牌的不断创新。
因此,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更要加关注的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设计和宽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再看回到国内。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特色”赶时髦,动辄圈地十几平方公里,恨不能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建小镇,但往往忽略了自身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和周边的产业环境及布局。
这种脱离实际的“无中生有”和“东施效颦”,注定了小镇将缺乏活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出局是迟早的事。失去特色,小镇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要的是“高质量的特色”。对于为了特而“特”的小镇要说“NO”。
战略引领、“三四五”布局要细化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通常都有自我修复能力。对特色小镇而言,这种能力既来自“共生性”“多样性”“开放性”“自适应”等内在动力,也取决于产业、政府、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
正视当前问题,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地域文化、创新气质、绿色智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圈,以“小镇+新经济体”,更好地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功能,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
要更加聚焦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高端要素集聚,打造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和大量举债引发地方财务风险。要抓紧制定健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评估,重视规范纠偏和典型引路,使特色小镇建设在理性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特色小镇也要进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实行差别化扶持,不再以经济总量算笼统账,推动特色小镇更好地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有效推动有效投入和高端要素向特色小镇的集中和集聚。总之,特色小镇不是用来看的摆设,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利器,唯有不断优胜劣汰,才能确保其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