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体,有殿堂阁楼23处,建筑面积5611平方米,占地1.3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巧妙利用地形,依山而造,不受中轴线平行的传统之束缚,表现出灵活,自然之风格。
整个庙宇设计精巧,搬鳌坐脊,翘角凌空,层楼叠阁错落有致,宫观嵯峨,结构谨严,雕梁画栋,风格殊异。既有北方气势雄伟的宫殿式建筑,又有南方小巧玲珑的园林式建筑,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造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将大庙认作“家庙”。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是中国乃至世界整个华人圈中的“文曲星”,是全国性的主管人间文运考试、功名利禄的大神。文昌信仰作为民间信仰中广泛存在。七曲山大庙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中国读书人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
文昌信仰起源于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最初源于星宿信仰,称文星或文曲星,是天上的星宿中主文运的星宫名。之后与梓潼神张亚子合而为一,构成了文昌信仰的。而梓潼神张亚子,因为其身世传奇,自幼聪明又善习礼仪,后又精通医术,悬壶济世,行医治病,孝顺父母,多行善举,因而深受梓潼百姓的爱戴,视之为孝德楷模。他去世后人们为祭奠他,最先是将张亚子作为雷神来供奉的。后经过历代皇室不断追封,逐渐从梓潼神衍化成了“文昌帝君”,成为了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信仰的核心神只。
在文昌信仰形成过程中,道教就有显而易见的两次重大贡献。一次是道教将天上的文昌星视为吉星,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这奠定了后来文昌信仰的实质基础。一次是借由普天下文人学子希望天上的文昌星走向人间的美好愿景,利用扶乩降鸾的方法编写了一套完整的道教书籍,不光满足了学子们的祈求,也从理论和舆论上为文昌星从天而降与梓潼神合二为一诞生“文昌帝君”提供了合法依据。自此,文昌帝君就成了掌管天下文运禄籍,主管考试、功名的文教之神,文昌信仰的实质也在于此。千百年来直至今日,文昌帝君仍然受到人们虔诚的崇敬与信仰。
七曲山大庙还以古柏闻名,飞贯其中的川陕大道两旁,古柏挺秀、郁郁葱葱。主峰层林冠盖,四季常绿,疏条交映,幽雅静谧。山中一株“晋柏”虬枝粗干,宛若苍龙腾空,有“树王”之称,为古“翠云廊”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