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看陕西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之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13 10:24:01
核心提示: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势头强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本文基于对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旅游业将在乡村振兴中有大的作为和大的担当。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强有力抓手。


  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势头强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本文基于对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按照《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产业支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产城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新载体、促进创新创业新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新支撑、县域经济新增长极。2017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明确西部地区将打造百座特色小镇,其中陕西省就有10个特色小镇入选。


  2017年7月27日,住建部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公布,陕西又有9个小镇入选,加上第一批入选的特色小镇,陕西目前拥有共14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017年2月24日,陕西省发改委出台《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陕西将以大西安周边区域、秦岭沿线为重点,在陕西省首批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个左右特色小镇,此后分批筛选创建对象,逐步扩大特色小镇数量,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100个产业独特、文化深厚、机制灵活、生态优美、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近年来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的很快,最有代表性有以下几种类型:


陕西特色小镇


  (一)关中民俗风情村


  关中民俗风情村是指以陕西关中地区民俗为载体的一种特色小镇模式。袁家村是陕西关中民俗风情村的典型代表,坐落于礼泉县烟霞镇,它毗邻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唐王陵即唐昭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短短10年间不仅实现本村62户286人脱贫致富,还解决3000以上农民就业问题,间接带动周边就业人员近万人,年吸引游客500多万,年营业额达到10亿元,袁家村已成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和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


  (二)产业特色小镇


  特色产业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发展着力点,并基于该产业衍生出旅游产品的一种特色小镇模式。泾河新城茯茶镇是这种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泾阳以盛产茯茶出名,现在这泾阳茯茶被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重新发掘,在茯茶的发源地,打造起一座茯茶镇,文化、旅游、茯茶等产业相互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红色革命小镇


  红色革命小镇是依托红色革命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小镇模式。照金镇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照金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不到5年时间,从革命老区到山区小镇,再从红色旅游名镇到省级文化旅游名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照金镇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农村到城镇的“蜕变”。近年来,来自省内外的自发的、单位组织的参观凭吊者络绎不绝,与日俱增,为照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陕西特色小镇


  二、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政府支持与引导力度不够


  近年来陕西省特色小镇旅游发展迅速。面对特色小镇喷涌式发展,许多地方政府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缺乏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有些专门负责特色小镇建设的领导干部对特色小镇概念理解不透彻,也没有咨询专门的决策机构,搞建设凭感觉和经验,缺少创新性。这些就导致,开发建设中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破坏环境等现象,造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特色小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在旅游旺季一些特色小镇还是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比如交通道路、厕所、停车位、ATM取款机、互联网设备等公共设施不足,布局安排不合理;住宿、餐饮等食宿条件卫生状况不合格,使游客难以二次重游。另外,特色小镇的建设,从景点的规划、布局、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整个产业的运营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但由于交通、社交资源、薪水等的限制,农村很难留住专业人才,导致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当前特色小镇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许多特色小镇建筑雷同,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的特色。开发出来的产品雷同,到处都是凉皮、饸饹、粉汤羊血、肉夹馍、臊子面、廖化糖、豆腐、辣椒等,味道差异还很大。许多特色小镇都搞民俗体验,文化长廊等项目。饮食同质化与建筑外观雷同不能满足游客的猎奇感和新鲜感,这也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最大硬伤。还有就是现在特色小镇的一些旅游产品,只是简单的粗加工,产品的质量可能不过关,加上外包装的设计缺乏创新,特色不明显,难以旅客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特色小镇现代化与传统历史文化结合不紧密


  现在许多地方的特色小镇,对自己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不够,对整个小镇的发展定位不准确。很多特色小镇仅仅把发展定位在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过度的房地产化,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失去了自己本身的特色。


陕西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引领。引入高水平规划决策咨询机构,做好规划工作。严格划定特色小镇边界,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张扬文化传统,形成“一镇一风格”。按照“紧凑城镇”发展理念,控制土地开发增量,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通过填充式开发、再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聘请专业机构对特色小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引领城镇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人才加入


  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完善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内部路网,打通外部交通连廊,加速光纤入户进程,提高特色小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推进特色小镇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加快商业服务、旅游设施和文化、体育、卫生、养老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共享,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比如提供给人才一定的住房、落户以及子女上学等福利、还有对本镇现有的青壮劳动力,组织起来,邀请专业的服务培训机构对其培训,加强自己内生动力的培养。


  (三)挖掘小镇特色产业,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建设特色小镇不能盲目跟风,而应对产业方向进行慎重选择,找准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农业资源丰富的小镇可以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旅游资源丰富的小镇可以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形成“一镇一风格”。特色小镇的特色就在于其自有的“特色”,所以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把自己的特色放在发展的首位。


  (四)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并重


  特色小镇的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在开发的时候应该注重当地的文物保护,遵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所有建设用地避开文物保护范围。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小镇,应该呼吁人文关怀,尊重小镇的历史文化,延续小镇的文脉,挖掘内涵,做强文化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内涵强、现代气息浓的特色小镇。


 

本文标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看陕西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之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12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