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24 10:32:21
核心提示:  (三)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无论如何,人都应该爱田园。因为是田园养育了我们。而且田园能舒展人们心里的紧张和阴郁。
  (三)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无论如何,人都应该爱田园。因为是田园养育了我们。而且田园能舒展人们心里的紧张和阴郁。面对春天绿油油的庄稼地,我们会丢下烦恼,心旷神怡;看着黄澄澄的秋季田野,我们会荣辱皆忘,欢呼雀跃。因为田园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之一,要展示田园的魅力并赞美她,对那些破坏田园的人要敢于谴责,不要认为这是在呼吁向农耕经济倒退。

  乡村旅游要重视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给旅游者更大的空间,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比如,为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辛劳”的项目;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使游客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落脚在安然平和的氛围里,感受到亲和的召唤,享受到沉稳与踏实,找回寄生的家园,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四)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资源、环境、空气等都正在遭到大量侵蚀和污染,乡村的传统活力在日渐衰退,乡土建筑在快速消失,乡土文化和精神价值正在被抛弃,整个村落文化面临传统被中断的威胁。有些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但来自城市的工业文明,对农耕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人类文明是在更替中有机链接,还是在对立中无情取代?现在的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在严重冲击或快速摧毁着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正发生着基础性的动摇,中国原有的农村在推土机下,很多传统民居、历史街区被无情的拆毁,许多建筑本可以继续使用而成为珍贵的记忆。近30年中国农村消失了40多万个村庄,眼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糟蹋完了的时候,有的人才发出“宁愿在古城里哭,也不愿在新城里笑”的哀叹。

  而大批城市打工者的心是漂泊的,家是漂泊的,牵挂也是漂泊的,人们的“乡愁”意识在真真切切地告诉你:“你没家了!”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只能在梦里呼唤着故乡了。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不仅保护好农村清新古朴的乡野气息,还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进步昌盛的精神旗帜,同时标识着不同民族发展过程的历史路径,其对人的教化与陶冶功能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

QQ截图20170524104526
 
  (五)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是自然法则与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植、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使流逝的时间以环状结构和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频率,在给生活增添乐趣和生机的同时,反复激发社会心理,舒张人文情怀,使大众生活意志、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因此,弘扬农耕文化,应首先要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使每个人普遍认同传统节日,成为节庆文化的传承人。

  民俗来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几亿人次回家过年,十几亿人同时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挂红灯、贴对联,都说明民俗是一个伟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作为传统年节符号的春联、年画、剪纸、烟花、灯彩、社火等,广泛存在于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节俗活动中,人们既可获得强烈的视觉美感,还可通过亲身参加活动,体验审美和获得深切的文化归属感。

  但是,今天的传统节庆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被淡化。节庆形式的单一阻碍着节庆文化的发展,过于注重物质形态和流于表面的庆祝方式让传统节日丧失了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的传承重在延续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不仅是传承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乡村旅游的支撑力量。要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扛起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这杆大旗,充分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平台,使农家乐、乡村旅游突出人性化、个性化、绿色性,传承地方特色、民俗特色、传统特色,以适应体验乡村旅游者们的需求。

  (六)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高认识,并且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变对农村文化的漠视。农村文化应从被淡忘的农耕文化价值入手,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广大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农村居民传统风尚道德的积极与健康的本质属性。只有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有可能对农村与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发现其中大量的积极因素。

  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盖房子,更不是搬迁合并,移植近些年来中国城市改造和建设的一个模式,使不同地区失去了个性,使建筑物失去了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的功能。近年来,一大批故村落、历史名胜、古迹、古建筑,正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摧毁和消失。如果仅仅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同于高楼大厦,对古建筑拆字当头,毫不珍惜,那样的城市化只能是抹去记忆的城市化,是丧失精气神的城市化。

  除了一堆钢筋水泥,还能给后世留下什么?我们不少大中城市早些年在城市改造和扩张中,将古建筑统统推倒搞现代建筑,现在各城市都成了统一模样的高楼大厦,失去了个性和文化后,近几年不少地方却又斥巨资修建仿古建筑、仿古一条街。一位澳大利亚的专家说:“中国人是很勤劳,他们的建筑物二三十年就要推倒重建,而我们的建筑物是时间越久越好,人们不需要太勤劳”。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千万不能在单一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搞“样板房”,搞一个模式。应在保护原生态、原村落、传统民俗、传统风格、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重点是先改造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和环境搞好了,农民自己会遵循乡土建筑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选择建最适宜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民居。

timg (14)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里居住久了,竟然对它们视而不见。田园风光,本该是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源头,心灵的故乡,是一种无语的念想和精神的栖息地,它滋养和护佑着现代的健康生存。如果我们能够暂时躲开喧嚣的城市,排除掉浮躁和焦虑,以宁静、恬淡的心态回顾和体味一下田园风光,那无疑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精神的返乡。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人担忧,使人茫然。排山倒海的现代文明不仅摧残着大自然的旷野,而且使人们无形中远离乃至抛弃着哺育自己的家园,人们在放肆地糟蹋着自然生态。目前我国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一些地区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村本该是城市的后花园,绝不能沦为城市的垃圾场。

  现代人如果完全丧失了自然的恩赐,又靠什么来维系和构建赖以栖息的家园?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缺失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给人类以惩罚。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蓝天白云,儿童只是唱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但没看见过,呼吸不着清新的空气,每天闻的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听的是城市文明的噪音。正是人们生态道德的缺失,成了今天生态环境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和价值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理念。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对自然一味地征服、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掠夺。大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知识之源,千万要善待,绝不可忘记。

  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本文标题: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