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防止追求速度、防止搞运动。要把党中央的安排部署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围绕“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的关键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振兴什么”的问题上,将建设“美好乡村”作为主题
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规划,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更加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
一是以产业兴旺为根本,推进品牌建设行动,引领美好产业发展。乡村最核心的产业是农业,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是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偏低。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美好产业。
二是以生态宜居为要务,推进绿色乡村行动,建设美好生态家园。要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用绿色点亮乡村,使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是以乡风文明为关键,推进树正压邪行动,形成美好社会风气。要把树正压邪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使乡村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的文明乡风和良好家风蔚然成风。
四是以治理有效为保障,推进多元共治行动,建立美好管理秩序。要推进以法治为前提实现乡村治理有序、以德治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以自治为核心实现乡村治理有力的“三治”融合,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和谐有序。
五是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推进创业增收行动,共享美好小康生活。要构建长效的政策机制,不断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具有全面摆脱贫困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共享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在“谁来振兴”的问题上,将实现乡村自主发展作为突破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决定的。
过去一些地方只注重搞“示范村”,树立典型样板,结果加剧了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乡村之间在政策上的不公平。这种“背着钱袋去喂养”的做法,也弱化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导致乡村发展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城乡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从更深层次上看,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的乡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丧失了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被动地接受工业与城市的反哺和扶持,被动地接受城市与工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充分激发乡村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农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自主能力,在保持城乡各自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前提下尊重乡村自主,让广大村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在“怎么振兴”的问题上,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变革作为主动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同样面临着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任务。最突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使城市独具资源集聚的优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强化了对乡村要素的“吸附效应”;另一方面使城市和工业处于中心地位,在政策体系方面强化了以城统乡、以工带农的城乡不平等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地位平等、城乡要素互动、城乡空间共融。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必然会倒逼城乡二元结构变革,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空间距离,尤其是乡村的生态、文化、社会的价值优势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突出作用,而且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快乡村多元发展的新动能成长,成为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内生动力。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创新,确保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而且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构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