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认真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须系统认识河南农业产业优势变化成长的规律,全面了解河南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发挥好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实现河南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优势不断拓展提升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是有优势支撑和推动的,事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原有优势基础上,不断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从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过程看,农业优势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致有三大类:发展基础优势、集聚发展优势、创新发展优势。
“发展基础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生态环境适宜性、资源禀赋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这是产业发展的最基础优势,也是决定产业发展最终水平和高度的先决条件。
“集聚发展优势”从低到高又分为四个优势层级:一是“生产集聚优势”,即由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生产某个农产品集聚形成的生产优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规模优势,如粮食大县、养猪大县、食用菌大县等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是规模优势。二是“产业集聚优势”,它要求产前、产中、产后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如加工企业、市场交易和物流企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等集聚集群发展,相互支撑,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区域性特色板块经济。三是“要素集聚优势”,产业资本、人才、科技、需求、信息、政策等现代化要素在产业发展核心区要高度集聚,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产业核心区。四是“功能集聚优势”,随着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发展,形成生产、贮藏、加工、交易、物流、技术展示、会展交流、产业规划咨询及品牌设计宣传等产业发展功能,以及具备生态保护、产业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具备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建成支撑发展的产业引领区。
“创新发展优势”包括产品(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发展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管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通过创新保持引领发展的绝对优势,打造成区域性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核心引领高地。可以说,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努力打造全国同类产业引领发展高地。而能否成为全国产业引领高地,主要看是否建成具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创新的引领示范区,是不是产业主导产品全国重要的市场交易和价格形成中心,是不是全国产业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高地,是不是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标准制定的策源地,是不是国家产业会展、技术交流、政策研讨的中心,是不是国家产业信息的主要源头。
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由较低层级的优势向高一级优势拓展提升的过程,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政策支持的优势培育方向和重点也不同。在上世纪末,我国农业产业还处在浅层次发展阶段,农业优势竞争主要表现为规模优势的竞争,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主要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培育一大批粮食生产大县、畜禽养殖大县、林果和菜篮子基地县等。2000年以来,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规模竞争,而是产业体系建设能力和集群集聚发展水平的竞争,农业政策支持重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要素成长和集聚转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在推进“三区划定”引导产业进一步合理布局和做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谁能按照产业优势提升规律,率先在产业发展中打造出产业高地,谁在产业发展中具备了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就能在整个产业链条分工中占据相对统领和支配地位。如山东省寿光蔬菜、金乡大蒜、菏泽油牡丹等特色产业都已经具备了全国产业高地优势,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全国的作用。
通过开放和创新打造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产业高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众多优势,尤其是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比较突出。河南以占全国6%的土地,生产出占全国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25%,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且还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省(总产450多万吨,占全国27%)、食用菌种植第一大省(总产519万吨,占全国14%)、生猪饲养第一大省(占全国9%)、白芝麻种植第一大省,同时还是玉米、大豆、红薯、中药材、苹果等种植的重要省份。农业各产业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按照产业优势提升路径,不断运筹谋划,积累能量,由规模发展向产业集群发展,再向要素和功能集聚发展,再向创新引领发展,最终打造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分类施策,打造一批产业引领高地。按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及市场需求成长性,我省农业产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较大规模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和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如小麦、玉米等产业,全省已培育出多个食品加工集群基地,但集群影响力不够,其发展重点是根据产业生态区位,结合国家级重大功能区建设和项目实施,通过政策强力扶持,完善相关功能,尽快培育1~3个产业发展集聚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二是对于比较优势在提升、发展规模快速增长的产业,如花生产业,各地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形成,应尽快选择合适的1~2个县市,通过引领龙头、培育企业集群、建设市场、创建文化园、举办国家会展、发展产业金融、引进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集群,打造现代要素和功能高度集聚的产业综合体或产业小镇,形成产业引领发展区。三是对于符合市场消费转型升级需求的大健康产业,如食用菌、红薯、中药材等,应抓住产业市场需求升级和产业转移带来的良好机遇,引导其合理布局、集聚发展,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尽快打造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核心引领高地。
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打造农业创新高地。利用科技机构分布众多、科技资源要素密集优势,借助国家生物育种产业中心、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农民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集聚优势,在新乡平原新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区,引导农业高科技企业、农产品和投入品市场、农业会展中心向此迁移集聚,并加快培育和招商一批国际国内涉农龙头企业落地,集聚发展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构筑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加快对接河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农业对外开放高地。随着郑州航空港区和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我省已建成空中、陆地、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凸显。农业发展应以各个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与自贸试验区对接,充分利用航空港、中欧班列(郑州)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引导集聚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产业集群,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高地,通过国际化竞争引导集聚区农业企业转型升级。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建设产业联合体引导产业集聚上水平。随着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农产品需求的特色化、优质化、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建立全链条紧密衔接的产业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必然要求农业生产与加工、营销环节更加紧密融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龙头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普通农户紧密结合的产业联合体。产业发展的集群高地应顺应这一趋势,围绕产业龙头培育,配套建设好专用生产基地,带动关联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联合体发展,强化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集聚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升产业优势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发展。以农业功能区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契机,引导各县把握大势、认准优势、选准产业、找准定位,重新规划和布局现代农业,由“小而全”向“大而专”的产业结构转型,实现高定位、大格局发展,为提升产业集聚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重点区域,着力打造核心产业高地。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模分布、产业转移和优势变化趋势,在产业发展优势区的核心区重点培育和打造产业高地。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一些不在产业发展优势区中心的新区域形成了规模优势,并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和要素集聚优势,而处于产业中心的传统种植区则对产业总体规模扩张呈现出的核心区位优势视而不见,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缺乏有力行动,从而导致产业集群不是在核心优势区崛起,而是在非中心区形成。从全省、全国大的区域看,新区域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产业边界扩展所致,其不在产业的中心地带,其产业发展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调整支持政策,向产业高地倾斜。按照产品优质化、产业一体化、区域集群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扶持核心集群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优质产品生产,引导产业主体和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形成发展层次结构合理、产业体系健全、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对重点培育的核心集聚区应加快制定特惠政策,鼓励其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尽快建成河南农业产业高地建设的试验区,建成全国性产业集群和引领发展高地。
加快要素流动,推动现代要素向产业高地集聚。加快现代产业资本要素集聚,建议成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财政引导基金,建立集聚区产业金融中心,引导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保险机构在集聚区集中办公,为集聚区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引导产业集聚区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加快上市融资。鼓励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分支机构、技术平台,引导更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攻关,根据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需求设立省科技重大项目,并引导科研机构与集聚区企业联合申报,并以产业发展成效作为成果技术水平检验标准。加快信息化技术应用,依托核心集群区,建设产业联盟、产业技术协会、产业信息平台,开展全国产业发展和技术交流会,加快宣传,扩大影响力。
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重点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促进集聚区农业产业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用现代信息化和智能装备技术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产业管理物联网云平台、产品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农业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管理运行效率,创新产品营销模式,促进集聚区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各产业环节更加紧密衔接融合,加快产业信息和要素流动,提升产业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