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飞阁二座,耸立峰顶……二楼之间,联以飞桥”。其实,悬空寺不是立于峰顶的,而在悬崖之腰,是一座真正的空中楼阁。
悬空寺有楼阁41间,主要殿堂17处,其中佛教11处,如大雄宝殿、雷音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地藏王殿等;道教5处,如太乙殿、纯阳宫等,三教合一1处。这三教合一的地方名为三教殿,殿内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居中,庄严肃穆、佛法无边,左为老子,道貌岸然,右为孔子,为人师表。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和平共处。有佛教的善男信女来拜佛许愿,也有道教的弟子打卦问卜,还有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来求金榜题名,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有道是自古佛道不同山,这里却是一堂三教同结义,“不想成为和尚的儒生不是好道士”,这个饶舌的小段子,在这里正统地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
除了被人戏称为“统战部”的三教殿,同样具有三教合流特征的还有关帝殿,这里供奉的关老爷,已不是那个为大家熟知的面如赤枣的大刀关羽的武将形象,而是正襟危坐的关圣帝君。在这里,他不仅是儒家推崇的与文圣人孔子地位并列的武圣人,还是佛教里护佑寺院的伽蓝神、道教里伏魔镇邪的天将。
让悬空寺声名显赫的,除建筑特色外,其中的宝物也堪有分量。在大雄宝殿,有三尊脱纱佛像,是镇寺之宝。脱纱塑像,因其工艺繁杂,成像后轻巧精美,而一向被视为天下雕塑之瑰宝。在中国北方,除悬空寺的三世脱纱佛像外,只北京香山碧云寺和五台山各留存一组。从全世界范围来讲,脱纱佛像也极为少见,日本东京大唐召提寺中供奉的鉴真法师脱纱像,一直以来,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
1500多年过去了,留于后世更多悬念的,还是悬空寺建筑本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悬空寺管理处的许多工作人员经历了曾让他们无比心悸的一幕,那时是中午一点多,正在接待室休息的讲解员们突然感到地下剧烈震动,接着外边巨响隆隆,是地震!大家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山崖间的悬空寺。“石头不断从山上往下滚,灰茫茫的一片。”当时在场的讲解员王霞回忆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以为悬空寺不在了。”当时,悬空寺内还有众多游客,包括一个42人的德国团队。结果,悬空寺毫厘未损的仍挂在半山,游客除了受到惊吓外,毫发未损。
由地震引发的悬崖滚石为什么没有砸到悬空寺?是借了佛法的威力,还是得到道家法术的庇护?
其实,这是悬空寺自身的看家本领:其所在的翠屏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它的位置恰好是这个弧形的最凹处,所以从山上滚落的岩石只会从悬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面,却沾不到悬空寺的一个边角,这正是悬空寺选址的巧妙之处。
巨石砸不到,那地震本身产生的巨大震动为何也奈何不了悬空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曾对悬空寺的建筑结构进行过专门研究。他发现,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横梁立柱结合榫卯结构。这个结构是将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能够吸收震能,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这一结构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距离地面80米之高,如此奇险的悬空寺是如何建成的?
根据寺里石碑的有关记载,当时的工匠首先悬绳作业,将山石打孔,完成托架整个寺院的横梁的布置,然后铺上木板,作为楼基。再在山下制造出所需的木质构件,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之后,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在这里,工人们开始将一个个单独的构件拼装成一幢幢楼阁。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悬空寺。
晨钟暮鼓里,那个名为李白的诗仙曾站在这里错愕无语,他可以写下诸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千古名句,但在这里,却绝了诗性,只捡了一块峭石,飞笔写下斗大的两个字“壮观”,之后,或又曾才思涌动,但终不能直抒胸臆,干脆在“壮”字右下方再加上一点,然后拂袖而去。相比李白,旅行家徐霞客倒是在《游恒山日记》里对悬空寺大写特写:“西崖之中,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
关于悬空寺,风流雅士们留下太多笔墨,但倘若建造天宫的始作俑者寇谦之和北魏太武帝地下有知,想必他们最想听到的,还是清同治年间的重修悬空寺碑记里的这一句——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