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三代时期已有供帝王狩猎之苑囿,秦汉以后,除建造宫室外,兼及注意供游赏的宫廷园林。唐宋之御苑当以宋徽宗营建之延福宫及寿山良岳最为宏伟。而私人园林于六朝唐宋亦有很大发展。
古代园林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出现了繁盛的局面,皇家苑圃和私人园林的数量、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特别在绘画、诗文影响下,在意境设计、气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值得重视的创造。
明清两代皇家在建造官殿同时,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营建园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皇家园林集中于首都北京,有附属于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区风景胜地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此外,在某些地区还建有行宫,其中承德之避暑山庄,尤具有巨大的规模。
明清时代的园林设计继承了前代的章法并发扬光大。明代计成的名著《园冶》更是从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详尽的总结和归纳。我国观存的传统园林多修于明清时期,集中了古典园林建筑之精华,更见完美传统。
园林设计是一种动态的景观设计。石求奇,廊求旋,水求曲,路求幽,假山重叠,奇花异木,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会带给人不同的绝妙感受。协调的色彩叠加,十分注重融于周围环境的美,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并且在空间处理上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痕迹的结合,在园林造景的手法上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是对景等形式把自然景色烘托的更美;体现一定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色。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种空间的布局和修饰的美。缘于自然,高于自然,因其中渗透着深厚的人文色彩,融入了人的心境感受。明清园林设计结构形式和范围是随着人类思维对象领域的扩展而扩展的;并且这种空间范围的扩展一直伴随着某种审美疆域的扩大和精神追求的深度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园林艺术形式美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人们审美不断提升的过程。
明清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内外交合,是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的外延表现。在中国艺术范畴中,尤为强调情景交融,情由景发。因而,其景常是以“画”或诗的境界、格式来设计和建构的,借景以内合,作为一种整体的设计方法。借景主要以来于窗,开窗莫妙与借景,亦借景莫妙于窗。
明清园林设计的布景设置,奇思异想,令人难忘造景元素的协调搭配;纳天地于一园中,藏心境与物化形意,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的遐思和意境。不仅注重于布景的功能和形式,更能借此抒发情怀,给人带来精神感受和审美的愉悦。从一石一山一木把握地域环境的本质,寄托人灵魂深处的向往;并在反映社会时代、政治、经济、人文的基础上,创建物我同一,我为物造,物为我赏的怡人的空间。
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大体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尤其在老庄的道家哲学中:主张虚实相生,有无转化,色空共存。主张可用艺术哲学的手法,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创造出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空虚”、“幻境”般的审美意识。
中国明清园林设计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在景物的布局上多层次、多方位演绎有序、渐进、动静、起伏、虚实的空间连续形式。尤其是整体和局部的互为对应与递进,隐现着内敛、含蓄而透逸、超脱的东方哲学。
明清园林设计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一枝独秀于世界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把造园艺术的怡人雅绪,情随境迁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