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复兴乡土文化是重要方面。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做支撑,那就很难振兴,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也只是一个躯壳,没有内涵,缺乏灵魂。那么,在振兴乡村的大背景下,建设乡村文化,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把乡村教育复兴起来,否则未来人才就是个问题。留守儿童也好,流动儿童也好,流浪儿童也好,他们急需的就是现代教育支撑,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从事现代化的工作,没有现代化的工作就没有现代化的收入,由此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文化的血脉要很好地传承,有几个方面的涉及。一个是我们乡村中世世代代累积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家训、家风、家教,那是乡村中文化的精华。包括中纪委门户网站等很多网站前几年都在宣传世家大族好的家训、家风、家教,农村中许多名人贤达大多是从这些家族中走出来的,这些传统文化的血脉要好好地继承。
新乡贤的培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因为乡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样。国家的权力要想达到每个家庭每个人,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为什么过去皇权不下县,由地方治理,就是在这个衔接上找一个缓冲。我们传统社会上的自治就是培育一批乡贤,国家与家庭之间有一个缓冲带,由乡贤来做好衔接,让国家意志能达到家家户户,所以乡贤这个中间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不光是文化的问题,社会治理也需要这个环节,这是历代治理成功的实践,绝大多数农村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培养一些有智慧的人共同参与村里的管理与经营。
集器物就是借助我们的中国农村博物馆说事,我们文化的传承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实物传承,一个是文字传承,一个就是人的传承,这三条路径。文字传承就是史书传承,实物传承就是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等。其功能就是为历史记录今天,为后代留下当代。
志书太重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应包括四大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书。史书和方志都是宏观的,族谱和家书是微观的,反应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具体、最细节的,这些东西最能反映历史。我们应该弥补这个不足,应该把村志当成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来做好。方志在历史文化记录中太重要了,村、乡、县、市、省都应该有志。
传承各种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的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应该由专门的人员学习、沿袭和传承。我在芬兰考察时了解到,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笛子也好,拉二胡也好,或者打毛线衣或者做一顿饭,民族的食物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要把这些掌握了,就是对技艺的传承。
深化改革,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文明,什么叫制度。我认为文化的含义是四个字,人化化人。人化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形成一种样式一种标准;化人是让人按照这个样式这个标准适应,比如城市,大家带着不同的文化,在一起共同生活,大家必须遵守共同的标准,必须形成统一的样式,这就是化人。两者统一就是文化。文明则是全人类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所有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写在人们头脑中的规则,而制度是挂在墙上的规则。
文化建设在制度问题上很多不适用的东西,比如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生产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制度、乡村治理制度、乡土文化的发展制度等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只要载有人类活动信息的事都是文化,一块石头放在那里没人动就没有文化,把它挪一个地方,这里面就含有了文化信息,为什么搬它,用什么东西搬它,什么时候搬的,搬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这就载有了文化信息,这就是文化含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