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如果用一种立体的形式呈现中国古人的审美高度,非传统园林莫属了。看时光流转,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在庭院中发生的与人有关的故事,亦真亦幻,晃晃悠悠,连绵惆怅。
园林的诞生,多是为了孕养人们对更高生活的向往和塑造,国家与隐士之间巧妙的联系,造就了迄今中国对外展示的文化名片。
古时造园,不止造一座建筑,而是在写诗,杂糅了造园者的心境,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又生动的精神世界。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园林就注重以园林来体现情怀,营造意境。因此一些文人开始成为造园师,计成、文震亨等,都文学素养极高园林建造者,由此出现了一个个堪为精品的园林。
古代才人雅士,常与“归隐”解下良缘,魏晋时期,陶渊明等大量隐士激发了人们对山水和自然的追求,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隐逸成了高雅人士的最好归宿。
唐代以后,皇帝专门邀请隐士出世做官,为国家效力,传高尚治国之道,可是隐士们做了官,内心依然向往着隐逸生活的淡泊和闲,为此,一些才志之士众邀巧匠,在自己的府邸中仿山造林,以达到既入仕为官,又寄情山水的生活目的。
由此,园林的最初形态便悄然萌生,此后,历朝历代相继出现“隐居于市”的社会潮流,功名之后,这些古代的才智之士,在社会与个体,闹市与自然之间找到了奇妙的平衡。他们既修身治国,亦不忘民生时政,这就有了后来“大隐于市、小隐于野”的说法,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当代领袖人士都倾心的人生追求。
对于那些羁绊于仕途的士大夫来说,造园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所托之处,因此,一般来说造园都僻静幽雅为佳选。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可见,园林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园林空间与风水空间结构一致。造园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借景必须审度四时景色和气候变化的特点,洞中窥,窗中看,始终不厌倦,通透虚实,时光流动在其中,别有洞天,是梦,是游戏人家。
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开始,园林就是国人的心灵故乡,是我们前行的背影。面对古人的经验,与其束之高阁、与时代隔绝,不如选择更宽容,更积极的态度。取“旧”之精华而推陈出“新”,应是回应时代挑战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