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867年清同治年间,位于南安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朝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完工,前后历时47年兴建而成,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布局属于一个琵琶穴的风水宝地,说到琵琶穴,有七条弦,意味着七星高照。蔡启昌当时从菲律宾回来的时候,买下这片地,一个风水先生就跟他讲,这片土地里只要有声音发出来,他的生意才会兴旺。工匠就地取材,不停打石头的声音就像琵琶在弹的乐曲,他的南洋生意也越做越兴旺。
今天,从高处还能依稀看出琵琶的模样,大厝前石埕石板间整齐划一的缝隙,就是传说中的琵琶弦了,这些石板之下暗藏排水沟,向上看为步步高升,向下则取细水长流之意,漫步在蔡氏古民居之中,仰头不经意一瞥,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砖雕影壁,不事雕琢与巧夺天工在这里相辅相成。
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门前有书法对联的拼砖装饰建筑共有5座,这些融入文字书法艺术于其中的篆体对联,其中的工艺颇为讲究,每一块砖的形状都由工匠精心雕刻,再利用卡榫结构拼贴而成,这样既起到美观作用,又起到一定的防震作用,在拼砖上的白灰底上,依稀可见当时工匠装饰的蓝漆,至今依然色彩艳丽。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三进书轩一一醉经堂内的厅壁及木隔扇上我们仍然能看到当时私塾先生留下的劝学名言,醉经堂门廊两侧额书弄月、吟风。下面是粗犷古朴的砖雕,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左边是三国演义孔明献空城计,右边是三战吕布,造型逼真,惟妙惟肖。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艳红,“闽南红”更偏向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砖红色,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繁荣文化的想象。
蔡氏古民居里面的红砖究竟有多少块,并没人数过。闽南人比较喜欢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喜庆,红砖在古厝的运用很广泛,地面,墙体,甚至屋面,红砖还可以雕刻成红砖雕。蔡氏古民居里面的红砖雕就多种多样,每个图案都有它的寓意,比如说喜上眉梢,福禄寿,花开富贵,还有镜面上的四个蝙蝠,代表四方来福,如果中间再加个蝙蝠,就叫五福临门,而且蔡氏古民居里面的制作工艺也多种多样,比如白底砖雕,配色釉面雕,还有团字等等。
闽南红砖取自沿海地区一种富含三氧化二铁、粘性强的细腻田土烧成。闽南红砖表面光泽,质地坚硬、清脆,砖面易剥落,因此雕刻技艺通常采用类似石刻和篆刻的精巧工艺,工匠在雕刻时需格外谨慎。
这是闽南30×30的红砖,一般是运用在传统建筑的地面上,如果要制作成砖雕,就运用到那个凹寿,做成对看图,或者运用到镜面上。红砖雕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描图,选些吉祥图案,画在红砖上面;
第二个步骤是清底(把不要的部分清掉);
第三个步骤是走线,把这些图形线条走出来;
第四个步骤是填灰,把这个清底的部分用白灰把它填平,形成红白相间的图案。
走线和清底是比较需要技艺的,清底首先要把外面要清的部分用刻刀把它抠起来,这样做起来才不会崩口。
古厝悠悠,历史的风霜掩不住惊艳,40多年的敲打声造就了这一方宏伟天地,随处可见的红砖白石、雕梁画栋,飞檐翘顶,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存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繁荣昌盛。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性格,同时也展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置身这所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大厝,品味着这些深沉而独特的红砖文化,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巧手,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