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是种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我国正在兴起休闲文化下的乡村旅游。逢年过节或是周末约上亲朋好友、三五知己,找一个城市周边的乡村,去自驾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游客到乡村旅游,期望的是青山绿水、散养鸡、鸭、鱼、虾,还有就是绿色蔬菜。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工作压力很大的市民而言,这样的乡村旅游很有欢迎。当然很多人还期望有一个理想的民宿可以住下来,品尝美味农家饭,或者品茶、喝咖啡、聊天。
作为住宿行业新业态的一种,主题客栈、民宿成为近年来投资的热点。有些地区,如,云南的丽江、大理,杭州的莫干山、青之坞等便是这类业态的典型“聚集地”。但是这类业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成熟的国外民宿,如,日本的民宿,澳洲、新西兰的酒庄客栈、英法的城堡等,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原因就是可以在这些民宿、客栈领略纯朴的当地文化、品尝纯正的当地佳肴,可以和店主聊天,可以到附近的博物馆、旅游景点游览。
成熟的民宿、客栈业态,物业绝大部分都是店主自己拥有,小店一般都是夫妻两人加个小工,连接互联网的预订系统,把自家的产品照片传到预订网络上,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的家,可能妻子负责前台接待、公关、营销。丈夫是大厨、工程、安保。经营一个民宿、客栈就如经营一个家,经营者的心态是和顾客共享休闲之乐。
相比之下,我国近几年兴起的乡村民宿、客栈,则有自己的特点。
特点一,经营顺利的主题小客栈和民宿开始了连锁拓展,因为这类产品被资本大鳄盯上了,要求其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特点二,民宿物业以租赁为主,可是,一旦民宿客栈经营有点起色,房东就会觉得出租房屋的租金便宜了,要求提高租金,这样一来让客栈经营者生存艰难,矛盾不断;
特点三,民宿的投资者往往都不是原住民,招聘的服务人员往往也并非当地人,个别当地雇来的“大妈”、“小弟”也都不在民宿、客栈唱“主角”,因为他们难以传递投资者的文化及理念。
很难得,在最近的一个论坛上,曾听到了一个80后主题客栈创业者的心里话,“主题文化客栈是一种‘老板娘文化’”,“主题文化客栈只适合创业者而不适合资本风险投资”。短短的两句话,表达了一个有理想且理性的创业者和从业者对于这个业态的体会。
非标准化的主题文化客栈和民宿,因为其物业像家、其接待者像老板娘,传递给顾客的是一种温馨的“老板娘文化”而得到顾客的青睐。顾客可以不在乎客房装饰是否高端、食品和饮料是否精致,他们享受的是一般繁忙的大城市久违的宁静和可口的“外婆菜”,还有就是阳光下惬意的下午茶,更有情趣的是,能和“老板娘”聊聊天,请有不同背景出身的“老板娘”,讲自己对于客栈和民宿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经历。这样的客栈和民宿,表现的是故里的亲切、家的温馨,所以能牵动目标顾客的情感。其主角就是当地的“老板娘”。
可惜的是,创业的文艺青年或者设计师的作品及产品如果被资本大鳄看中,以风险投资的形式说服创业者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那么,原来的“老板娘”就无法在自己的创意空间行使职责,就没有时间和顾客对话,而其注意力将集中于奔波各地乡村寻求类似物业。由于后面有风投的资金支撑,找到物业后的装饰装修,并不算什么难事,只是很难有找到能够代表客栈主题文化的“老板娘”了。当地招来的“大妈”、“小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是无法把主题文化传递给顾客的,所以,目前几个小有名气的主题文化客栈、民宿品牌在连锁复制过程中几乎都遇到了这一致命的瓶颈——硬件可以复制,装饰可以复制,“老板娘文化”不能复制。
再有,当房东违反租约条款或要求不断加收租金,让小客栈和民宿生存,它们是否还可以保持独有的文化?事实上,低价的租金是客栈和民宿盈利的空间,租金不断上涨以后,盈利空间越来越窄,文艺青年和创业者还愿意做“老板娘”吗?带着没有经济基础的那份尊严,她们还能为顾客提供像家一样的温馨服务,还有心思和顾客有情调地对话吗?
目前,一些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村落仍然大面积存在,但村落中有文化的壮年基本都在大城市打工,现在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国民也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可是谁来为有如此需求的顾客提供服务呢?最近遇到一些文化基金会的志愿者,愿意为一些幸存的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投资,修复建筑原貌,挖掘当地的手工艺和特色佳肴,打造有文化传承的、有质量的民宿。
当地政府对于投资者也是大力支持,但还是那个问题——谁来经营和管理,不少留存老人连普通话都无法听懂,显然不符合条件。可是,让在外打工的中壮年回乡,他们是否愿意?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可能去这样的乡村入乡随俗,从“店小二”做到“老板娘”吗?
事实上,最为理想的应该是让原住民回到家乡,在传承家乡的手工艺的同时,通过学习基本的服务技能,为前来旅游度假的顾客提供服务。“老板娘文化”是小客栈、民宿成功经营管理的灵魂和精髓。缺乏主角,乡村旅游中的民宿、客栈那台戏怎么唱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