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园位于苏州市韩家巷4号,是一处建于清末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福建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奇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鹤园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了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了以欣赏为主的要求。
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
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堂前有湖石“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北翠竹丛中。
鹤园正门在南,有门厅,五开间的房子,以粉墙花窗为屏障,不致使园景一览无余。门厅的东北角有门,出去是一条曲折多变的长廊,自南至北贯通全园,廊西接四面厅及大厅。四面厅居中,将全园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四面厅南与门厅互为对景,沿粉墙置花台,栽花种树,点以立石,构成厅南之景。四面厅北与大厅又互成对景,中间凿水池形成厅北之景。
池为不规则形,环池叠石,配植迎春、含笑、丁香、海棠、桂花、夹竹桃、紫薇、腊梅等花木,还有松柏等高大的常绿树,形成园的主景。园门南向,有门厅5间,出门厅,东北角有长廊,自南而北贯通全园。廊西接四面厅与大厅。两厅之间凿水池,环池叠户石,配植迎春、含笑、丁香、海棠、桂花、夹竹桃、紫薇、腊梅等花木与松柏等常绿树,构成园的主景院落。
池西有重檐梯形馆,以曲廊与大厅相接,长廊曲折有致,与院墙构成几个小院,间以杂花修竹,层次丰富,是全园精华所在。鹤园规模较小,布局接近庭院,山地安排与布局处理简洁,园景以开朗为特色。
轩南有土阜,上建六角小亭,攒尖顶,比例适度,小巧玲珑,形态可人。靠西墙处植紫藤、月季、薜荔等灌木藤蔓,使高显的界墙隐于林木之中。一湾池水经缺口向土阜方向延伸成水湾,曲曲折折,水上架以小桥,有源头深远之意。这就是园林中处理水面的常用手法了,即水有不尽之意,亦为之“奥”。
由于鹤园是近代修建的,所以有不少的现代元素掺杂其中。例如,回廊的顶盖采用的是可透光的玻璃,增强了采光性。而且,有部分的驳岸呈齐整的方形,与蜿蜒的中国式驳岸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可见其造园也受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
从某方面来说,鹤园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有机统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