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
中国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
中国化的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中国式的寺庙大门制度,一般都是大式大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或硬山式筒布瓦,或歇山式琉璃瓦,五脊六兽,仿孔庙或故宫午门样式,带八字墙及斗栱,门前有木制或石制牌坊、栅栏;还有的在大门上起三数层塔式木楼,既是清真寺标志,又是大门,还是邦克楼,一物三用。这种大门型制,显然与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型制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楼阁式邦克楼,木结构,多为三四层,或在大门,或在二门;下层四方形,上层多作成六边形,与佛、道教喜用的八角形平面建筑不同,与阿拉伯尖塔式砖砌邦克楼也不同。特点在于宏伟高大,木柱梁枋用料壮实,斗栱形体多很朴拙,与周围建筑对比鲜明,在全寺建筑群体构图中起着丰富轮廓的作用。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20世纪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创建女寺,其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单独建立,或附设于某一较大的寺内。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采取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故中国清真寺内,尤其是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饰,这就与佛寺、道观、文庙等大殿布置迥然不同。中国清真寺大殿,无论其华丽还是淡雅,无论饰以彩画还是素雕,大都以美化的古兰经文做装饰,殿内清新爽目,与那些偶像庙宇大殿建筑因有偶像造型而产生的宗教气氛绝然不同。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