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家园林“九洲池”,曾经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曾经写道“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目前,这座皇家园林已经重现世人眼前。但是,关于皇家园林“九洲池”的历史您了解多少?九洲池到底见证了怎样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给各位好好科普科普。
修建
位于地势高亢的宫城内
人工渠引谷水进入
公元605年,刚刚即位的隋炀帝杨广改元“大业”。也是在这一年,著名建筑家宇文凯开始在伊阙和邙山之间的平原上营建新的都城。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都位于城市西北角的高冈之上,宫城内修建有九洲池,引谷水入城,形成宫城御苑。”曾参与九洲池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付生说。
作为宫城御苑,九洲池主要是供皇帝、妃嫔、公主、皇子等居住、宴游的御园。
根据史料记载和最新考古成果可以了解,九洲池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湖面,池内有多处洲岛,其上建有精巧的殿亭台阁。
岛之间用虹桥相通,沿岸绿树成荫,环池建有各具特色的庭院。各个景点之间又以廊庑相连,有分有合,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
潘付生介绍,当年修建九洲池除了为游憩造景,还有不少其他功能。比如在宫苑中储存这么多的水,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调解温度,也有利于宫殿建筑防火,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是中国园林营建的传统。
可能不少人会产生疑问,既然宫城、皇城地势高亢,可以俯瞰全城,那么这些活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史书记载有‘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这里以洛河为水源难度极大,因而只能利用谷水。”潘付生说。
正是根据地形开凿人工渠引更高处的谷水入城,使宫城、皇城区内渠道互通,构成以谷水为主干的水道网络。
影响
营造小中见大意境
中国造园史上重大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在整个中国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地位最高、建构最为壮观,九洲池在中国皇家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园林营建产生了许多影响。
潘付生表示,“一池三山”是皇家宫苑营建的重要主题,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以表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隋唐的宫苑建设继承这一传统,“三山”主题在两京的宫苑中都有表现。
三座仙山怎么在小小的园林中得以呈现呢?这得益于巧妙应用的尺度设计。
“尺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手段,采用移天缩地的方式,实现咫尺乾坤、小中见大的意境。”潘付生说。
九洲池中压缩景象尺度的手法表明,此时园林艺术创作已建立尺度设计的概念,这在中国造园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北宋年间,虽然洛阳是西京,拥有很高政治地位,但随着国力的衰退和审美情趣的转变,九洲池规模已经远不如隋唐时期。
邵雍曾写道“天下名园重洛阳”,此时皇家园林虽然走向衰败,洛阳作为士大夫的聚集地,涌现出一大批精致的私家园林,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九洲池的影响。
著名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撰写有《洛阳名园记》,这是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洛阳园林营建的盛况。
故事
薛怀义在此丧命
见证帝国和西域交往
作为皇家园林的九洲池位于宫城之内,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公元687年,武则天命令拆除紫微城的乾元殿修建明堂,不久之后又命薛怀义修筑天堂。
《旧唐书》记载:“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可见天堂比明堂要高得多,推测应该高150米左右,比现在的30层楼还要高出一大截。
因为修建天堂有功,薛怀义行事也越来越飞扬跋扈,武则天对他渐渐冷淡。
公元695年正月十六的夜里,心怀不满的薛怀义火烧天堂,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很快天堂就成了一片火海,大火又继续蔓延,把明堂也给点着了。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薛怀义的这一行为令武则天非常生气,半个多月后,她命令武攸宁率人殴杀其于瑶光殿前树下,辇车载尸送至白马寺。
除了宴饮游憩,九洲池也见证了盛唐时期帝国和西域的交往。
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域大宛进贡了六匹汗血宝马,分别名为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
李隆基看到了之后非常喜欢,又分别赐名为红玉犀、紫玉犀、平山辇、凌云辇、飞香辇和百花辇,还命宫廷画师将它们的形象绘制于瑶光殿上。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丹青墨迹早已不见,但重现世人眼前的九洲池会带来更多遐想。
关于皇家园林“九洲池”小编今天就给你们整理这么多,希望能对你们了解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