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是一座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寺庙建筑。199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
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山巅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书石碑。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威武壮观。左右卧佛殿与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千佛殿居后院正北,梁架斗拱均属宋制。殿内有佛、菩萨像三尊,西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西配殿内北宋元丰二年(1079)塑大力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
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现走偏门,经方丈院,过月亮门而入寺院。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九脊殿式屋顶(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四周檐柱向内倾斜,形成侧脚,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顶荷重向当心聚集,以增强建筑的稳固力。
檐下柱头间阑额、普拍枋俱全,柱上仅施柱头斗栱,无补间铺作,简洁疏朗,古朴大方。斗栱栱头卷瓣显著,斗幽较深,制作手法尚袭唐代遗风。千佛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结架合理,制作规范。
千佛殿梁架,既无虚设构件,亦无重复配置,技巧娴熟,手法洗练,负重均衡适度,结构合理有力,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遗作。殿顶琉璃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窗棂式样苍古,仍为宋人旧作。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纹,间柱上雕兽面,乃宋制无疑。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虽经后人重装,面相、衣饰、手法以及华丽无比的泥塑背光为明代雕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躯体造型,头上发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风格。
三大士殿,俗称西配殿,也叫罗汉殿,西阔三间,悬山式顶,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南侧,三开间,悬山顶。殿宇较小,结构简单,檐头斗栱四铺作。殿顶琉璃及门窗装修,皆为明代遗物。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阎王,两山墙塑六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顶脊刹背面龛内题字:“嘉靖十年(1531)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殿内脊板下墨书题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丙辰月癸卯日崇庆寺建立十王殿僧……”两处题记,为研究该殿建筑与彩塑确切的年代记录。
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
崇庆寺南面不远处还有一明代庙堂,曰“灵贶王庙”,为祀奉羿的殿堂,也称前寺。庙内建筑完整,碑刻多通,庙前山坡上有白皮松40余株,树冠不大,造型奇特,树龄500余年。灵贶王庙与崇庆寺,一前一后,一宋一明,一佛一道,反映出当时紫云山的宗教繁荣景况和乡民信仰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