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和传说中八仙之一吕纯阳息息相关的古镇——吕四镇。为什么它叫吕四镇呢?因为八仙之一吕纯阳四次来此故得名吕四,相传吕四又是仙鹤驻足的地方故又名鹤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关于吕四镇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嘉靖《通州志》卷一的记载,是笔者见到吕四古镇传说的最早方志记录:“吕仙逰迹.相传吕洞宾经逰吕四场得名以此”。
明万历《通州志》卷五,记载得较嘉靖《通州志》详细,除记叙吕四放鹤田之外,还记载了两位邑人所写与放鹤田有关的诗。志载:“放鹤田在县东吕四埸境,相传吕洞宾四逰於此,故以名场,放鹤田即其逰处也,邑人盛儼诗:洞宾几顿羲和馭,雲翼飘飖恋海天,九鼎液添瀛谷水,三山旌拂玉城烟。吴宗元.诗:自古神仙不可求,谁将小传记东游,只今惟有千年鶴,为问当年曾见否”。
生於明末的顾道含,清初客如皋冒辟疆处,曾为《巢民先生题玉山君所临薛稷十一鹤图》题:“白狼东去百廿里,蓼角沙洲名海嘴,上有仙草人不识,鹤产仙雏哺于此,绿脚龟纹表殊异,相以图经集诸美,四十年来地运移,海角坍没波涛里,衔草不复见群鹿,鹤乎归飞蓬莱矣”。并在所题诗下特注:“蓼角嘴入海,亘南北三四百里,.江海气交,亦地脉结根处,上有仙草人不识,有鹿群以数百来逰,浮海来去,角坍没,鹿不复至,而鹤亦种绝”。由此特注大致可知,明及以前,蓼角嘴仙草、大角鹿、白鹤的美丽动人传说,宜可作仅存掌故来读。
清代大诗人周亮工在《书影》中有吕四白鹤的记叙:“鶴生他处足皆黑,在南通州吕四埸所产皆绿,相传纯阳四至其地,故埸名吕四,鹤为黄鹤遗种云”。另一位南通诗人李琪,在创作於道光初年的“竹枝词百首”中,对吕四的传说及白鹤的描绘,可谓更有趣味:“海上飞来回道人,海滨放鹤出风尘,绿胫丹顶知何处,芝草无言犹自春”。
可见,吕四产的白鹤,风貌优雅,姿态茸秀,除丹顶外,胫、嘴、足皆为绿色,其余全白。另足有龟纹,鸣声高吭响亮,清悦好听,深为文人雅士的喜爱,就连宋代的仁宗皇帝,也曾派两淮巡抚使吕夷简四次到吕四采鹤备贡,并辟有“放鹤池”。显见吕四白鹤独特而高雅……。愿这美丽的传说,伴随着古镇的兴盛,而名扬五湖四海。
回归主题,现在的吕四镇怎么样了呢?
吕四拥有1300多年历史,有建于明朝的集庆庵,建于元末的三清殿、天主教堂宗教场所;具有启东最古老的500多年的银杏树、吕四古井、清代进士李氏父子故居等文物古迹;是著名建筑大师陶桂林的故乡;吕四的渔歌号子享誉中国。
吕四历史悠长,其镇名来历传说纷纭,主要与吕洞宾四至有关,并留下了“洞宾楼”、“纯阳桥”、“洞宾大饼”等遗迹和名点。盛唐时,骆宾王因讨伐唐武则天失败而遁迹于此,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发现这里是天然制盐场所,便屯兵烧盐。后周显德年间,正式设置政场合的地方行政机构吕四场。嘉靖三十六年,修筑吕四城,名曰:鹤城。古城周长462丈,城高1.5丈。城分东南西北四门,两个水关。内设烟墩36个,一有倭寇立即燃烟报警。后因多次海潮侵袭,鹤城早已坍塌,大部分的吕四先民死于海啸,海啸过后朝廷从江南常州抽调“彭毛朱周成袁成”,史称七姓移民,且镇区南迁重建。清时所产“真梁”盐晶莹鲜洁,“色味甲天下”,曾作“贡盐”,并在国际上两次展览获奖。吕四背负富铙的吕四渔场,自从麻勒吉开“海禁”,后,成为南北五省渔船民集散之地。盐渔之利,商贾云集,店家摊贩充塞大街小巷,一度有“小扬州”之称。二三十年代,屡遭海匪蹂躏,1938、1939年日军飞机三次轰炸,把一个千年古镇糟踏得商业萧条,建筑物破败不堪。建国后,1952年6月定为具属镇。
一、吕四古镇空间格局
1、吕四古城池
《淮南子》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可见中国古代建造城池的目的就是“卫君”和“居人”。吕四古城—鹤城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建造的。
明代嘉靖年间,朝纲混乱,海防空虚。与吕四一海相隔的日本倭寇屡次登陆吕四,烧杀抢掠。吕四大地狼烟四起,烽火不断。礼部侍郎崔桐巡查家乡,发现吕四面对倭寇,无兵可挡,无城可防。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建城以御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皇帝下旨拨银4300两,修筑吕四城。名曰:鹤城。
吕四古城,城周长462丈,城高1.5丈。城分东南西北四门,两个水关。内设烟墩36个,一有倭寇立即燃烟报警。
在空间布局上,它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四方的城墙,各面开门,中轴对称。它以海防为主要的设计目标,与明代沿海修建的一系列海防城镇类似。
鹤城,是吕四历史上第一个城池,也是吕四人民抗击倭寇的历史见证者。由于历史上多次海潮侵袭,鹤城早已坍塌,化为历史烟云了。
2、南迁后的吕四
在古城被海啸冲毁后,吕四镇由海边向内迁徙了十数公里,在通吕运河和三河港河交汇处开始了新的发展。
吕四镇以现在的鹤城路为主要街道展开布置,中心为主要的商业区,四周则是居民生活区。小镇三面环水,丰富的水系为它提够了良好的内外交通联系,使其成为了本地区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二、吕四古镇建筑特色
因为古城的毁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多为明清两代的建筑,且以木结构为主。
1、外观简单朴素。作为一个海边的城镇,与江南那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不同,硬山屋面,盖灰色的蝴蝶瓦。屋脊用磨砖垒叠成一道又一道平行线,精工细作,俗称清水脊。做脊的望砖每块都要加工磨面,抬头望去,宽窄相间,有暗有明。早期的脊头,较为简洁,素面无花纹,后来雕刻有暗八仙、蝙蝠、寿桃等图案,再后来不断增高,用磨砖搭起双喜或多寿字形图案,很是气派。正脊当中,俗称龙口,
大多数龙口用的是扇形方砖,起初为素面,后来也雕刻有吉祥图案。砖墙用青砖,大多用三顺一丁格式包皮砌筑,俗称清水墙。砖墙很厚,厚厚的砖墙给人以稳固的感觉。
2、结构科学合理。
镇上明清民居采用穿斗或抬梁式框架木结构,檩、梁、柱节点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有人称作是“圆作扁做”。柱头有卷杀,柱下垫木础。墙体只起挡风避雨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如果拆去砖墙,能把整个屋架抬走,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地震来临时,地面摇晃,震波传到房子基础,因基础不深,影响较小。当地震发生时,质量好的古建是比较安全的,最多是屋上瓦片掉些下来,整座房子不会轻易倒坍。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中多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代建筑。
3、守封建定制。
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镇上的民居严格遵守了定制,不论主人官阶多高,资财多富,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五架梁。为增大室内的进深,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一个单步梁,没有一间是七架梁的实例。但五架梁的梁架粗壮惊人,远远超过结构需要的许多倍。
4、结合自然环境环境因为当地冬冷夏热,所有民居的主体建筑一律朝南而建,冬暖夏凉。三间一进,少则三进,多则五进、六进,最多的达七进,从前往后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的两条轴线。
三、吕四古镇典型建筑
1、洞宾楼
洞宾楼,始建于元末,明朝庚辰年重修,1976年文革中被拆,存“慕仙楼”匾额,现洞宾楼系文革后重建。
2、北三清殿
北三清殿,又叫崇祯观道院、建于崇祯七年。当时有殿房16间,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一直是通东地区著名的道观。从第一代祖师羽胜陆起,传至1958年。共16代。(最后一代主持道长是张雨亭)。
清初曾内供三清神像,现存三尊药师、释迦、弥陀大佛像。
3、集庆庵
集庆庵,位于鹤睡东侧,建成于宁末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5),有大殿、九路头拔廊、厢房、牌坊、香堂、骨灰塔等建筑设施,相传自真慧尼姑起衣钵传承,至今29代尚未间断,该庵为通东地区佛教徒聚会活动的场所;银杏故里,吕四现存三棵石银杏树,其中最大一棵树龄逾700年,一棵树龄
400年左右,最小一棵为200年树龄,生长都十分喜欢繁茂,均列为启东市文物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