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国内新闻媒体誉为“海南岛上的大寨”、“南方的大寨”;它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广东学大寨的好榜样”;它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令人惊叹的“两个100万”,它就是那大镇石屋村。
如今,石屋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曾经的战天斗地豪情延续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激情,昔日的老典型再创新的辉煌。
“北有大寨,南有石屋”,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把山西大寨和海南石屋联系在了一起。大寨“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和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都曾带领一方百姓战天斗地,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为历史的风云人物。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寨和石屋的辉煌伴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渐渐淡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渐渐沉寂。
石屋村隶属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距离城区只有4公里。沿着一条水泥路,车子在橡胶林中穿行,冬日暖阳透过橡胶林投下斑驳的影子,映在车窗上,恍惚如昨。
路的尽头,便是石屋村委会的所在地,村委会的办公室还是胡松年代所留下的,墙上正中央的五角星一看便知道是当时的印迹。
在石屋村支书范国文的带领下,记者游览了该村中央广场上胡松纪念馆、中国村官精神馆等宜人风光,肆意享受着美丽乡村带来的惬意感和舒适感,这些带有浓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建筑不禁让人有“穿越”时光之感。
村委会办公室两边,是十来栋一字排开的二层小楼,范国文告诉记者:“这些小楼也是当年留下的。”
富有“穿越感”的石屋村在四十多年前因“农业学大寨”而出名,是个老模范先进村。该村创业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农民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实现农田灌溉的基本保障,富有“穿越感”的石屋村在四十多年前因“农业学大寨”而出名,是个老模范先进村。
石屋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很早以前,石屋人想告别茅屋,住上石头做的屋子,于是把村名命为石屋,石屋人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实现了这个愿望,石屋的每个村子都盖上了统一的二层楼。
创业伊始,石屋村党支部仅有3名党员,在村书记胡松的带领下,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精神,开辟了117座山头,大面积种上橡胶。
七十年代开始,石屋大队的发展步入快速度。大队建起了医院、敬老院、教学大楼、实行了公医疗,老人有养老金,小孩免费上学。有了自己的电影队,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免费看电影。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城乡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石屋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曾经的战天斗地豪情延续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激情,昔日的老典型再创新的辉煌。2016年11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海南省第一批40个美丽乡村名单,石屋村获评为三星级美丽乡村,2017年1月,在国家住建部发文公布的全国14个省区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中,石屋村成功入选。
现任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范国文介绍,如今石屋正在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带,通过全域旅游打造“红色石屋、人文石屋、生态石屋、宜居石屋、观光石屋”。
走进石屋村,犹在画中游。错落有致的古风亭子、干净整洁的村道、花香四溢的村中公园、玩耍嬉戏的孩童,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面……金秋时节的那大镇石屋村,呈现在眼帘的是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近年来,石屋村立足深挖本土优势资源,因村制宜,打响了农耕、旅游、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等品牌,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为切入点、以实施“百村十个一”工程为着力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眼点,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人居环境。
在村中央广场上,胡松纪念馆、中国村官精神馆、中国农村博物馆相邻而立,石屋已成为海南省红色教育重要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特别佩服老一辈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这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石屋村互联网站长李秋锦说,年轻人要借助科技平台发展经济。
如今的石屋村“变”中保存着“不变”,村规民约清晰写明要发扬胡松精神,乐于助人,扶贫帮困,弘扬正气,勤劳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