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段有着一个“多彩”的地方,名曰寻乌县。它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称为了“三省通衢”。寻乌县境内遍布丹霞地貌,是一片“红土地”。说起寻乌的“红”,其境内的光荣革命传统文化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此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光辉论断。而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在寻乌县里埋藏着的一个美丽乡村——周田村。
周田因村子建于四周高山,中间低平的田畴中心而得名。开基者王云龙。周田的名由简单,周田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多彩。站在村口,环顾四周,一片安宁,古朴的房舍错落分布,四面群山起伏;中央村子像一个盆地,是由15座大屋组成的客家民居群,秀峰、奇石、古树,点缀着这片客家乐土。一条古驿道和一条溪流穿村而过,静静地向南延伸。
周田除了这十八幢大屋之外,还保存着相当完好的其它客家景物,如私塾、茶亭、酒坊、水车油坊、客栈、药栈、寺庙……还有仙人桥、调子石等二十多处风景点。 众多的客家景物地遗留,主要源于历史上它的地理位置之特殊。
周田客家古建筑,是一本刻着岁月的书!寻乌县有句俗话:“项山的糯,三标的货,周田的屋,长畲的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田村古建筑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首先,周田村的古建筑的类型丰富。有方型围屋、客家学堂、茶亭、客栈、药栈、水车油坊、寺庙等。可以说,周田拥有我国古村落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而且还有通达三省的古驿道。其次,古建筑的艺术价值高,围屋设计合理,木雕、砖雕、石雕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其中方型围屋---田塘湾,在《寻乌县志》中列古建民居之首。再次,古建筑的规模大、数量多,在方圆3平方公里之内建有二十八座方型围屋(现存完好的有十五座)、学堂四座、茶亭一间、客栈四栋、药栈一间、水车油坊一座、古寺庙五处。
据说,古时凡经过周田的达官贵人都下马步行,因为他们从村中建筑的气势判断,周田一定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据周田王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王氏先辈从福建上杭县迁居寻乌澄江王屋,明朝万历年间,周田开基祖王梯从澄江王屋迁居周田村。王梯的曾祖父王裳在明朝嘉庆年间历任福建上杭令、广东布政司都事(摘《寻乌县志》)。而王裳之父王凤在明朝正德年间曾任赠谏议大夫,三品官。当时寻乌尚未设县。
周田村是赣南通往粤、闽两省古驿道上交叉点。周田村并没有直接与闽粤交界,但沿着村里的古驿道往南15公里处,即为项山大中村,这里有一三叉路口,路口上有一石茶亭,出茶亭往南行进入广东省平远境内,出茶亭往东行进入福建省武平境内。
所以说,项山中村的这座石茶亭是赣闽粤三省交界点,而周田则是走进寻乌境地的这条古驿道的咽喉。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周田也可谓“三省通衢”。由于在这条路上主要是江西的大米、食油运往粤、闽;而来自广东的海盐、海产品运往江西;因此,当地客家人称之为“盐米之路”。
总体而言,赣南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粤东地区是一脉相承的,除结围而居最大的共同点外,围屋内的天井更是蕴涵着客家人数百年来的灵性和智慧。周田人对天井是格外厚爱的,不仅天井石要精挑细选,就连天井的排水口也要雕成花草图案。
虽然没有乐安县流坑之规模宏大,也没有婺源县江湾之秀丽景象,但周田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多彩:它有雕龙画栋、飞檐翘角、封火砖墙,还有文化内容深远的门楣、题刻、功名柱、风水塘、浮雕壁画、木雕、硅雕、石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体现了客家先民精巧的技能和超凡的智慧。更有奇石、秀峰、古树等自然景观点缀其中,宁静而祥和,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快速发展,206国道经筠门岭、澄江、吉潭、寻乌、南桥进入广东平远。寻乌至福建武平,从寻乌、吉潭、澄江、筠门岭进入福建武平县。汽车运输代替了古代的肩挑马驮。通达闽、粤、赣三省的古驿道已是人稀马落,周田作为“三省通衢”,它古时的繁荣也成了昨日黄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村人民在社会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完全靠人力修通了至澄江的简易公路,当时只能通拖拉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全村人民努力修整,可通大货车。一九九六年冬,周田籍高级法官王鹿泉赞助叁万元,经全村人民的努力,修通了“村道”。北至新屋家,东至周田小学(原培真学校),南至新壁背。周田的道路比建国前有明显的进步。
自2002年10月国庆节开始启动周田客家古村的保护工作,经过周田人民的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省、市、县各级建设部门、文化部门多次来周田村考察和认证。2003年3月,江西省建设厅主办,省文化厅协办的历史文化专家评审会中,评选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