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你可曾听过晋城四大古寺,它们分别是碧落寺、景显庆寺、松林寺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景德寺。
据史料记载,景德寺创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座闻名于高都镇方圆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国库储存了粮食。时人们用砖瓦覆盖白漆刷其表面,让本来宏伟的建筑变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的展开,隐藏在“白盒子”内的千年古刹才撩开了神秘面纱。
景德寺位于晋城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2.2米,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寺为二进院落布局。其其院落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一次为前殿、中殿和正殿,轴线西侧为厢房,东侧为廊房,正殿的两侧为耳殿。
主殿又称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题记,对该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对该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称转佛殿、大雄宝殿,里面曾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据记载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在修建粮站时遭到破坏,据记载前殿重修于元代。
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称转佛殿、大雄宝殿,里面曾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据记载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在修建粮站时遭到破坏,据记载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时期的建筑风貌,尤其是主殿内室后侧使用了大内额,只在当中间使用了两根金柱,为典型的减柱造。内额、后金柱用材硕大,后金柱为木质,下为方形,柱顶石上作覆盆状。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现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风貌。其建筑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阔五间,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二是殿内采用减柱造,仅当间使用金柱两根,大大扩展了殿内使用空间;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几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从殿中的视线所能及的,都刻削为月梁,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做法几近相同。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有名的寺庙,我怎么没听说过呢?这可不怨你,景德寺这个古老的寺庙,自从1956年以来长期被高都粮站占用,古老的建筑结构被白灰糊的严严实实,千年古构为祖国的粮食储存事业默默的奉献,几十年来从不被人注意,直到近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如今粮站早迁移出去,高都景德寺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喜爱。
国庆期间,我随几名古建发烧友又一次来到景德寺,这里已经成为一片繁忙的工地,山门、中殿、法堂等主要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一处珍贵的宋金古建即将现出它迷人的娇容。
现在寺里面保存的早期石碑不多。仅限于六处石柱上的题记,其中有四处元祐二年(1087年)的施柱题记。两处是泰和五年(1205年)的题记:其一是施柱二根题记,其一是彩绘题记。还存有一方石牒,虽然残缺,但主要文字“金泰和八年”等文字还可认读。从泰和年间的施柱,彩绘,刻牒等记载,足可证明,在泰和年间,景德寺经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说起那块残缺的賜牒,还有一个故事。话说某月某日,泽州古建爱好者张崇寿专程去景德寺探望工程进度,善意的提示看庙的老师傅,院里有一块小石碑,维修期间可不敢弄丢了嗯。老师傅一脸茫然问,什么碑?在哪放着来?崇寿说,长约一米、宽二尺许,已经断为两截,字迹模糊。原来在前院西厢房门口的。老人想了一下说,走,你和我去找找,结果在大门外当路上搬回一块石头,两个人又是抹又是吹,拂去表面的尘土,张崇寿庆幸的说就是这个!金代敕牒。看门师傅说,多亏了你了,要不,真当垃圾拉扔了。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关于晋城四大古寺之一高都景德寺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们了解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