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园分别是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苏州留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遗产,我们需要好好得了解并保护它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带你走进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州留园的历史背景。
苏州留园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邀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皇家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筑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后,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苏州留园是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一,那么它的园林特色是怎么样的呢?
拙政园以大著称,留园相反,恰以小而闻名,面积既然小,风格当然与拙政园的大气、深邃不可比拟。但是,留园的特长就在于它更注重对空间的利用。留园占地三十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视觉原理,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留园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走在留园中,你会发现,它的景致总是堆叠的那么巧妙。造园者很好的运用了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将景物搞成多层空间,层层错落,相互借用,以小见大。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要营造空间,墙是很重要的一环。留园的漏窗、月洞,特别丰富,花形各异。在中国众多的园林之中,留园的花窗位列典范。透过这些花窗,景致似远不远,似断不断的,浓浓的人文情趣油然而生。
留园的治园艺术,表现在建筑空间处理、理水、叠山、植物配置四个方面:
1、空间布局: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留园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三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留园建筑空间的旷奥、明暗、大小处理得颇为精湛,不论是从园门入园经古木交柯、曲溪楼、五峰仙馆至东园的空间序列,还是从鹤所入园经五峰仙馆、清风池馆、曲溪楼至中部山池的空间序列,都形成层次多变的建筑空间。其建筑空间的精致是江南其他园林所难以媲美的。有以下三个设计特点:
(1)空间对比明确:其中从大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极好地利用了小天井、开凿在屋顶的明瓦、“之”字曲廊、漏窗等,形成富有光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2)院落空间丰富:石林小院、五峰仙馆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衬托丰富的景观效果,五峰仙馆庭院的狭长见厅山之高耸,石林小院的“院中有院”则突出了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乱,每个小天井皆有主题;冠云峰庭院则以开敞的空间,彰显冠云峰之空灵,前面五峰仙馆庭院、石林小院的较为封闭的空间,恰恰烘托了冠云峰庭院的开敞,是整个游览线路中的高潮所在。
(3)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框景、对景、漏景手法多变,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之”字曲廊、空廊的应用与小天井的结合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对景、漏景等多种手法,来展示奇峰异石、名木佳卉。
2、理水:
留园的山水格局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进行对比,形成疏密相同的空间景观。中部形成以水体为主、四周假山的开敞景观,而西部形成以山体为主、水体为辅的山林景观。东部则多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特置石峰来形成山景意境。留园中理水所创造的景观,截然不同。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景观与空间对比:利用理水形成不同的景观,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观,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意,暗含了此溪的桃花源意境;中部形成较大的池面,池中设小蓬莱岛,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之一,以小岛喻神仙,以小池喻大海。也因此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中部旷而阔,西部奥而幽。
(2)疏水若为无尽:中部池山西南角设置水涧,池水仿佛有源头,涧口设对景石矶,以便游人观赏水涧,但尺度略大。涧上结合道路设置石梁,使水涧的景观层次较为丰富。“活泼泼地”水阁下也作凹入处理,仿佛没有尽头。
(3)浣云沼以小衬大:冠云峰前凿池,名日“浣云沼”。峰印水中,更显秀丽;峰后冠云楼越显高耸。浣云沼的尺度较小,能反射冠云峰的倒影,犹如美人对镜梳妆,此乃镜借之佳例。其水面尺度比较小,以此衬托冠云峰的窈窕与灵秀。
3、掇山:留园筑山叠石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中部假山为明末周秉忠叠置的“石屏山”,后经多次改建,成为黄石、湖石混叠,艺术价值不高。西部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东部则多采用象征的手法,大量使用特置石峰,有以下六个特点:
(1)特置石峰:园主刘恕酷爱奇石,多方搜寻,在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后来又寻找到独秀、段锦、竞爽、迎辉、晚翠五峰,以及拂云、苍鳞两支松皮石笋,并称其院落为“石林小院”。因园主的癖好而造就了留园以特置石峰见长的特点,这些特置石峰与驳岸、花台等相互映衬,尤其是特置石峰的对景、漏窗和洞门对特置石峰的漏景和框景,应用非常广泛。
(2)山石花台:山石花台主要用于抬高花卉的观赏视点,如古木交柯处的砖砌花台。园内较多采用湖石牡丹花台,如涵碧山房南院、汲古得修绠南侧小院,东园东南角院落,比较成功;还有遗存的青石牡丹花台,如在远翠阁南侧、佳晴喜雨快雪之亭西侧。这些牡丹花台用来防止较高的地下水位对牡丹生长的影响。
(3)云墙衬托与分景:在西部假山山腰的云端,露出的部分很低,从侧面烘托了假山的高度,是个佳例。云墙不但是具有分隔景区的功能,还将山分为两部分,山峰是西部山林的主山,山脚形成中部山池看似南北展开的副山,与池男东西向的主山形成“主山横则客山侧”构图。
(4)壑谷理景:西部山上的舒啸亭东南有壑谷蜿蜒而下,壑谷的深度不深,在1-1.5m左右,但情趣颇佳。
(5)山峦理景:西部土石假山山顶营造参差起伏之势,叠石不求高耸,但求错落有致,尤其是山顶堆叠有层次。
(6)麓坡理景:在中部山池爬山廊的土石假山上,山体余脉的处理利用了石头处理成不同高差上花台,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绵延的客山山麓,与池南的主山之间遥相呼应。
4、植物配置:留园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四个特点:
(1)景以境出,营造意境:“又一村”处营造田园景象,因此,现广植竹、李、桃、杏等农家花木,而“缘溪行”处的溪水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意,种植了大量的桃花。西部假山、中部假山上茂密的树林,营造了山林意境。
(2)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闻木犀香轩”具有浓浓的禅意,即是悟道之意。禅书《五灯会元》中记载北宋黄庭坚学禅不悟,问道于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曰:“禅道无德”,但庭坚不得其要。晦堂趁木樨盛开时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修禅悟道是中国士大夫所追求的高尚行为,而当时的园主盛康也是如此,以“闻木犀香”的典故很好地把自己高洁的志向说了出来。园中大量的以“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的牡丹作为观赏对象,同时比喻了自己高贵的品格。
(3)独立成景,兼顾季相:古木交柯砖砌花台上的古柏、山茶、天竹,花步小筑的古藤、绿荫轩旁的青枫、曲溪楼旁的枫杨、小蓬莱岛上的紫藤架桥都是独立成景的佳例。
(4)点缀山石、丰富景观:在小天井内、立峰旁、叠石间、驳岸旁,有植物进行点缀,丰富景观效果,如石林小院中的罗汉松、美人蕉,厅山上的六月雪等,岫云峰上的木香。
说起留园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三绝:
1、冠云峰
留园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乃太湖石中绝品,相传这块奇石是宋徽宗花石纲中的遗物。宋徽宗为在东京城内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崇宁(1105)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冠云峰”即为苏杭应奉局主管朱勔所罗致。由于北宋为金所灭,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虏。留园冠云峰就成为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留园冠云峰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
2、五峰仙馆
留园五峰仙馆俗称“楠木殿”。“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留园五峰仙馆(楠木殿厅)堂面阔五间,中间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中留园五峰仙馆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积。留园五峰仙馆正厅中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椅。众多家具将正厅空间分隔成为明间、次间和梢间等空间系列,这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留园五峰仙馆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
留园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抗战时期,留园楠木殿成了日本占领军的马棚,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留园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下面照片左侧黑色柱子)。
3、雨过天晴图
留园雨过天晴图在留园五峰仙馆内,为大理石天然图画。石直径一米左右,厚度为15毫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形成一幅自然山水画。图旁有梁谳集宋诗撰成的对联:“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出自北宋理学家邵雍的《安乐窝中酒一樽》。
以上是小编整理关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们了解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