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先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并代代积累传承。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大批如“耧犁水车镰刀锄、石磨碾盘杈耙锹”等传统耕种农具正走向历史,许多农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安徽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迫切需要。
农耕文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安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第一,从生产用具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安徽境内就出现了人类相对固定的居民点,如肥东大陈墩、肥西古埂、含山大城墩、含山凌家滩等。其中以含山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最高,出土发现了石刀、蚌刀、蚌镰、石铲、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及陶杯、陶盏等饮酒器皿。第二,从农产品看,皖北主产小麦及山芋、玉米、高粱等,居民以面食为主;皖中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等,水产、家禽、家畜也多;皖南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又适于农业耕作。第三,从文化遗存看,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第四,从传统村落看,安徽省级传统村落数量现有363个,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达163个,主要分布在皖南及皖西地区;安徽省有65个千年古镇、34个千年古村落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第五,从文化节庆看,有近些年来举办的淮南豆腐文化节、砀山梨花文化节、铜陵生姜文化节、亳州中药材文化节等。第六,从戏剧歌舞看,安徽地方戏曲有40多个剧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皖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青阳腔、傩戏、弹腔、高腔等戏曲声腔和巢湖民歌、皖西民歌等。第七,从农事谚语看,有预测农业生产收成的,如“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等;有施肥技术要求的,如“要想多打粮,积肥要经常”等;有珍惜土地的,如“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等。第八,从文化精神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安徽人尊重自然、勤俭持家、质朴醇厚、守望相助、尊老爱幼、慎终追远等文化传统。
开发农耕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具体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推进农耕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要紧紧围绕农民创新创业开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以振兴传统工艺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
二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比如,在重点发展小麦、大豆、水稻、油菜等粮油产业以及牛、羊、猪、鸡、鸭、鹅等畜禽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特色种养产业;重点发展名特优淡水鱼、龟、鳖、蟹、虾养殖等水产业;重点打造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和腌制蔬菜产业、食用菌、山野菜等蔬菜产业;重点发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绿茶生产和祁门红茶生产,培育有机茶品牌;发挥中医药健康养生、温泉养生、生态养生优势,打造一批健康产业特色县区、小镇和街区。
三要开发有乡土气息的文旅产品。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产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比如,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森林人家、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农村传统聚落、农村民俗风情、农业特色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森林体验、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类型。
四要建立多渠道融合支持机制。政府需从产业政策、金融投入、市场调节等多方面入手,培育和建立农耕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转机制。建立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并保证适度增长率。落实农耕文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机制。设立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基金。探索实施农耕文化项目融资,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源融合机制。
五要打造农耕文化特色品牌。围绕农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出特色农耕文化产品系列,进行品牌运营和打造,创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切实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有组织有规划地支持相关农耕文化发展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举办各类农耕文化节庆宣传推介活动,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建立专门推广推介机构。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活动,打造一批“皖字号”区域大品牌、行业大品牌和企业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