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是寇准的发迹地,他在任县令期间深受百姓爱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劝农稼穑,传播农耕。北宋太祖太平兴国年间,寇准被派任归州巴东县令。当时的巴东,穷乡僻壤,山大人稀,当地百姓多以狩猎为主。
青年寇准跋山涉水,了解民情,登岩攀崖,遍访农户。看见百姓普遍衣不遮身、食不饱肚时,寇准上奏朝廷,请求减轻农民赋税。同时以身示范,传播农耕,并清廉勤政,秉公执法。不到半年时间,巴东现状大大改变,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为劝百姓弃猎务农,寇准在城郊选了块田地亲自耕种,写下《劝农歌》,并在田地路边建了座亭子,派人在亭中推广外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寇准离开巴东后,人们将此亭称为“劝农亭”。
自此,巴东进入农耕时期,但巴东的农耕文化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巴东大山覆盖,属穷乡僻壤之地,而另一方面,又因为长江与清江穿境而过,受到了多重文化的冲击。所以,在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形成了渔猎、农耕、采集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式经济。
农耕为主,兼顾渔猎、采集的多样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绵延,在土家人心理上产生积淀,形成以下文化要素:
一是“喜渔猎”的行为方式。入山猎兽,临渊捕鱼,是土家人的重要生活习俗。土家族地区农耕文化日益发展并占据主导后,渔猎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成分下降,渔猎生产的经济意义弱化,但这种绵延的生活方式却造就了土家人“喜渔猎”的习性。冬日进山“赶仗”,春秋下河捕鱼,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和休闲习俗。
二是重农轻商观念,长期的农耕生活形成了土家人的重农思想,也导致了土家农学知识相对发达。与重农思想相对立的是轻商观念,土家人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土家人稼穑之外,不事商贾,绝不经商。重农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遏制了土家商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安土重迁心理。多元复合式经济,使土家族能够不依靠外界而独立生活,加上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使土家人基本过着封闭式生活,长期延绵,视家乡为乐土,不忍迁移的安土重迁的民族心理。
四是醇厚、朴实的民族情感,农耕文化的经典心理是崇尚朴实,土家人心理积淀了醇厚、朴实的民族情感。饮食上讲究节俭、衣着不重华丽。关于农耕文化民族情感的描述,在《隋书》《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