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镇,一座拥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小镇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03 08:57:18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一念执着
核心提示:大通古镇,一座地处拥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之殷商铜都门户的商埠重镇,度繁华,几经苍桑,千年的历史,像滔滔长江水一样,不停地冲刷积淀,给这座江南小镇,浓缩蕴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水乡人家……

  大通古镇,一座地处拥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之殷商铜都门户的商埠重镇,度繁华,几经苍桑,千年的历史,像滔滔长江水一样,不停地冲刷积淀,给这座江南小镇,浓缩蕴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水乡人家……


  大通,古名“澜溪”,这是一个诗意绵绵的名字,这也是一座鹊渚烟波渔舟唱晚的诗意小镇。


大通古镇,一座鹊渚烟波渔舟唱晚的诗意小镇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江心古镇,它拥有近2600年的文明史,人文底蕴深厚,以“渔盐城市”闻名天下,曾是“安徽四大商埠”之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小上海”,其中以“明清天下首镇,九华佛国天门,江豚生活乐园,江南诗意水乡”的四大特色享誉海内外……


  西汉时期在此设立“梅根冶”,于唐代设大通水驿,自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其和悦洲曾为盐务招商局、长江水师、安徽临时军政府驻地,繁盛一时,时有“小上海”之称。至今,澜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杆秤制作、渔网编织、藤艺编织等传统手工艺。


  据史志记载,大通唐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南宋时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由“镇”所代替。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的诗句,为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水东至获港水面”。同治初,兴建大通参将衙,驻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还设有“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降至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大通古镇,一座鹊渚烟波渔舟唱晚的诗意小镇


  说起大通古镇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秤”心如意。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通镇,每块砖瓦都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每家老店都彰显了澜溪老街的厚重和古朴。对于土生土长的大通人来说,老字号“夏洪兴老秤行”的名声更是响当当!


  共和街131号,一家和门牌号数字差不多年岁的秤行三十年如一日的伫立在老街中段。一百三十多年的岁月变迁,秤行门面在更换、手艺在相传,不变的是一代代制秤人对“诚信”的初心和坚守。


  常言道:高手在民间。现今的老板夏大明是“夏洪兴老秤行”的第五代传人。四十年来,夏师傅守着他的店精心制作每一杆秤,从没因操作失误让秤有过半点瑕疵,也从不因商贩的怂恿使秤缺斤少两,不能马虎、不出偏差是这一百多年来夏洪兴老秤行的规矩。


大通古镇,一座鹊渚烟波渔舟唱晚的诗意小镇


  从清晨到日落,在挑选、刨木、制胚、打磨、包铜管、定叨口、定星位等重复的工序里,夏师傅一天能做好四、五杆秤。


  曾经,杆秤支撑起了市场交易的半壁江山,现如今,恐怕只有在乡村集市才能看见它的身影。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做杆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正是因为这份坚定的传承之心,大通木杆秤制作技艺,如今已入选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大明也拓宽了杆秤的用处和渠道,他将制作精良的杆秤发展成旅游商品,越来越多的顾客来店里买杆秤已经不仅仅是用作度量器具,而是当作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来保留和收藏。

 

本文标题: 大通古镇,一座拥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小镇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6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