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05 10:52:37  来源:凤凰空间
核心提示:北京每年都可能会出现“狂降暴雨”的模式。每当这个时候,北京各地都会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但是很神奇的是,颐和园、香山、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却似乎并不怎么受影响。所以很多人都好奇北京的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北京每年都可能会出现“狂降暴雨”的模式。每当这个时候,北京各地都会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但是很神奇的是,颐和园、香山、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却似乎并不怎么受影响。所以很多人都好奇北京的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这些北京的皇家园林有着十分惊人的排水和蓄水能力,可能是因为古代的集水技术一直沿用至今,例如颐和园古院落四周的沟眼石、历经上百年时间,仍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这些就是最早的“海绵公园”。而古代没有挖掘机也没有下水管道,又是如何设计排水系统的呢?



  颐和园古建四周暗藏涵洞


  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皇家园林,与故宫有着同样的排水系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代建筑基本都是木质结构,非常怕水浸泡,因此,在建园之初,就把排水与古建的设计融为一体,这套排水系统至今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从未出过问题。即便是遭遇特大暴雨,造成北京局地积水成了“汪洋”,颐和园凭借这些“老物件”,雨过地皮湿,无一处积水。


  来到颐和园,在古院落和长廊间行走,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排水设施在哪儿。实际上,每一处古院落的四周和围墙的外面都能够发现不少用来收集积水的“沟眼石”。沟眼石是一种外观呈圆形的石头,下面压着一个同样为圆形的“雨箅子”,地势与周围相比低一些,下面连着涵洞,顺着一条条“暗道”把雨水引到就近的小河或者池塘里。沟眼石与周围的方砖颜色一致,正好又处于院子的角落里,非常不容易被发现。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整个古院落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走势,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助于把雨水引到排水口。一些积水还会顺着墙根的走水口流到外面,距离走水口不远处又会发现一个沟眼石。


  但是,雨水流入沟眼石后,并不是直接被引到昆明湖里,中间还会有一个环节。——在万寿山前,有不少池塘或者小湖,包括排云殿、清华轩、无尽意轩前的小池塘,以及排云殿东侧山前的葫芦河,雨水会顺着一条条“暗道”先流到这里。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就体现出清代工匠的卓越智慧,雨水里面夹杂着泥土,如果直接注入昆明湖,会影响水质。这些池塘或者小湖是“沉淀池”,流速会变缓,夹杂的泥土在这里自然沉降。沉淀池与昆明湖底直接相连,水最终顺着暗道注入昆明湖。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隐蔽的,人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积水就被引走了。


北京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精巧排水设施保护皇家古建


  此外,在颐和园里,还可以见到一些精巧的排水设施,起到了保护古建的作用。


  在颐和园长廊的西端湖边有一条大石船,名叫清晏舫(俗称石舫),寓意着“海清河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西式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


  建造西式船楼时,设计者就考虑到了排水的问题。为了防止船顶被雨水浸泡,船内四角分别有四个空心的立柱,敲上去可以听到“砰砰”的空洞声音。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为了引导船顶的雨水顺着立柱向下流,最后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到昆明湖中。而如此精巧的设计,从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排水设施的,却通过“暗道”很好地保护了文物。


  另外,在慈禧太后居住的处所——乐寿堂,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摆着两口大缸,他们的位置摆放得很奇特,上方正对着一块形状特殊的石头,当下起大雨时,房檐上的雨水会顺着这块形状特殊的瓦流下来,呈抛物线的形状,最终雨水正好落入大缸中,起到了积蓄雨水的作用。一场大雨过后,大缸也就盛满了水。等到天气干旱时,便可以发挥防火的作用。那块形状特殊的瓦,也就起名叫“滴头”。


  这些巧夺天工的园林规划设计,用当代的设计眼光看,依然叫人叹为观止。


北京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北海团城古青砖造就地下“巨网”


  同样的排水设施在北海团城也能看到。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西侧,高于地面4.6米。在周长约276米的城墙外,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那么,这些水去哪里了呢?


  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用青砖建成的涵洞上。这里铺设的青砖是建园时保留下来的,青砖年龄最老的已经有将近600岁了。它们的模样十分特别,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砖。表面上看,一块块青砖排列得严丝合缝,但下面是有一个个三角形缝隙的。下面还有好几排倒梯形的青砖,这些三角形缝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雨水能够很快通过网络渗入地下。


  当遇到强降雨时,地面的青砖以及它的下层土壤都吸足了水分,那么多余的水怎么办呢?团城地面上,围绕着中央古建筑承光殿和古树周围,可以发现11个水眼,比其他地势略低一些,每一个水眼下部都有涵洞相连通。涵洞也是用青砖建成的,高度在8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同样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这些雨水汇聚到涵洞里,在储存之余,还可以沿着下、左、右三个方向继续向更深的土壤渗透,起到浸润土壤的作用,有利于树木成长。


  北海团城内现有百年以上古树38株,尤其以金代种植的白皮松和油松闻名,它们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生长健壮。但是,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有关古树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却没有前人为树木生长环境所作出努力的介绍。可见,北海团城的排水与蓄水系统,很好地保障了这里植被的正常成长。

 

本文标题: 北京那些皇家园林都是如何应对暴雨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6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