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特色小镇里,民宿已扮演着其产业链条当中的标配角色。甚至有些特色小镇,其最核心产品与亮点就是民宿,亦即所谓的“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镇”。
文旅小镇价值实现的产品载体
文旅特色小镇,将特色文旅作为小镇的主导产业,在小镇之内培育集纳“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旅游元素,构建旅游产业链。而其中,吃、住、购等多个旅游元素的落地,都和民宿有着莫大关系。
最显而易见的是“住”——这也是民宿的核心功能,一旦游客住下来,也就很容易向餐饮、购物等环节延伸。民宿超越了简单的居住空间概念,而是成为一个特色的生活场景,只要这个场景具有足够的特色,那么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也都会具有可感知体验、可销售的属性。
在中国文旅特色小镇地建设中,民宿几乎已经被当成了标配。
例如,深圳华侨城正在“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下,在全国多地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公开报道指出,华侨城拟投资超千亿元,在四川打造天回、安仁、黄龙溪三大文旅特色小镇,其中都涉及到了民宿的打造。华侨城的另一个焦点项目是位于深圳北部的甘坑小镇,公开信息显示,甘坑小镇“将规划文学部落、特色商业街区、民宿酒店、文献馆、美术馆、书店、特色影院剧场、虚拟现实体验中心等。”
小空间里的大平台价值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绝不缺乏大量绝美的乡镇和乡村。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人文,中国的乡土地区拥有最具旅游价值的资源。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曾经看似遥远的乡镇、乡村,带着美好的质朴纯真,越来越多地回到大众视野。
比如广东开平、台山一带的乡村碉楼,原来更多地是为地理、建筑爱好者们所知,但借助电影《让子弹飞》的大卖,以及后来晋升世界非遗,已经让其遐迩闻名。
乡村碉楼借助电影《让子弹飞》走向全国
事实上,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其“特色”便是来自对乡村地区优秀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利用。
乡镇乡村地区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特色建筑资源,天然适合民宿的建设。反过来,民宿的建设,为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的旅游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一个有效和便利的入口。很多乡村、乡镇的旅游发展滞后,很多老建筑没有机会(村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改造成民宿,很多人对村落里的建筑遗产认知不足,纷纷拆除改建起砖块水泥建筑。
凤凰沱江边的吊脚楼,正是通过民宿的开发利用,使得这种传统的、独特的建筑风格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被凸显了出来,才有可能保存至今。
回到广东开平的例子,这个地方的碉楼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也是堪忧的。一方面,已开发项目,严重依赖于门票经济、农家乐等简单的模式。另一方面,大量不处在景点景区之内、散落于乡村大地的碉楼,却年久失修、荒废不用,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包括开平的赤坎镇,虽然具有的历史底蕴,也是不少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拥有着这么多特色老建筑,但在小镇里连一家民宿都找不到,游客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层面,很难深入到旅居体验的层次,为此,也让这个小镇错失了更多的旅游商机。目前,赤坎小镇已纳入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之中,相信未来赤坎小镇的旅游业态会不断丰富和升级,而民宿必将是其旅游产业链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活链条的整合,民宿能够提供住宿、餐饮、文创产品销售、在地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民宿既是实现特色小镇旅游价值的重要产品载体,也是特色小镇进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来源,更是特色小镇进行城镇化、文旅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民宿能够提供住宿、餐饮、文创产品销售、在地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
外来的工商资本、运营经验、管理人才进入民宿,本地的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和资本也被激活,本地人实现了当地就业,包括带动大量外出务工青年的返乡就业和创业,进而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跨越民宿的几个误区
随着民宿的火热,多元投资主体相继入场。投资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立场,扩展了民宿的涵盖面。民宿越来越成为消费热点,很多原来的酒店,也希望从中“借势”。这些都导致了民宿概念的过度泛化。所以从宽泛的概念看,民宿的面目正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概念的泛化,显然不利于本真意义上的民宿成长。那些真正能凸显区域文化特性、主人品味的“小而美”的民宿,很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局面里,又一次淹没无闻了。随着民宿数量的不断增多,民宿的经营利润也正被逐步地压缩,行业的变局已经开始了。对新兴的特色小镇来说,其民宿打造,从一开始就必须认真对待民宿的本真概念,并致力于打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宿产品。
民宿应该兼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民宿一定是非标准化的空间产品。
其二,民宿必需有真正意义的“主人”。
民宿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非标”性质,人们希望通过民宿感受到当地独有的人文,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所以就要避免程式化。民宿需要创意、创新、产业融合,也需强调对于文化的体验,尤其是对鲜活的在地文化的体验。在民宿的经营中不能简单的复制成功案例,而需要经营者结合自身所长,充分融合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优势。台湾地区民宿发展中强调的“在地、文创、古早味”,凸显的是在地文化在民宿建设运营中的价值。
只有以民宿的主人作为媒介,才能营造出真正的人情味,才能让在地的文化变得更地道、更可知可感。而民宿的主人,可能是民宿房屋住所的拥有者,可能是当地的原住民,可能是租赁经营的投资者,也可能是众创众筹的创客者,还有可能是热爱乡村生活的艺术家。需要强调的是,民宿的“主人”,离不开专业的管理服务培训,但也绝非酒店式的管理培训所能替代。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中国,民宿的发展与特色小镇的发展有着纷繁的交织。特色小镇的民宿建设,需要将社区营造、文化融合、生活体验、特色服务等深度结合。反过来,民宿的建设,也将是文旅特色小镇在社区营造、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民宿的与众不同可以带来惊喜
那些真正能凸显区域文化特性、主人品味的“小而美”的民宿,很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局面里,又一次淹没无闻了。
随着民宿数量的不断增多,民宿的经营利润也正被逐步地压缩,行业的变局已经开始了。对新兴的特色小镇来说,其民宿打造,从一开始就必须认真对待民宿的本真概念,并致力于打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宿产品。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中国,民宿的发展与特色小镇的发展有着纷繁的交织。特色小镇的民宿建设,需要将社区营造、文化融合、生活体验、特色服务等深度结合。反过来,民宿的建设,也将是文旅特色小镇在社区营造、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