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镇——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06 11:09:38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一念执着
核心提示: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有一座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名曰木渎古镇。“木渎”这一叫法,在江南水乡并不多见,它的起因竟然是因为古时候成排成列的木材,塞满了古镇周边的河浜,所以外界便称这一地方为“木渎”。

  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有一座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名曰木渎古镇。“木渎”这一叫法,在江南水乡并不多见,它的起因竟然是因为古时候成排成列的木材,塞满了古镇周边的河浜,所以外界便称这一地方为“木渎”。木渎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全镇东西最大距离7.3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9公里,面积34.50平方公里。


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木渎古镇


  说起这座与苏州城同龄的木渎古镇历史那就很有意思了。


  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向吴国进贡大量的巨木奇石,让吴王大兴土木,耗尽国力和民力。吴王夫差又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由于工程浩大,举世瞩目,数万工匠从四方云集而来,越国进贡的木材也泛江过海,从水路源源运到灵岩山下,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运木的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清朝时期,乾隆六下江南,五次来到木渎,因船体宽大,故命令两岸大量人力用绳将船拉进木渎,经过的河道就为此河道。


  到了清朝,这又变成了乾隆皇帝六次弃舟登岸的地方。他曾在这里与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据了解,公元1751年的春,清朝的乾隆第一次来到木渎,当他乘坐的龙船抵达古镇山塘街的码头时,一登岸,便被古镇的秀美所打动,于是写下了一首盛赞木渎的诗作:平楼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挚远物趋,周咨岁计云秋有,旋察官方道弊无,入耳信疑还个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此后,乾隆皇帝五次来到木渎古镇,可以看出他当年对木渎还是很偏爱的。


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景点属严家花园最出名了。严家花园最早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中国最长寿诗人沈德潜的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所有,故称严家花园。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园林之“翘楚”。


  整个花园分春、夏、秋、冬四个景区。


  花园门口不远处是御马头,乾隆亲自题书御码头,御码头碑亭,据说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都去了木渎,乾隆的御舟是经过运河,转胥江再折入香溪的,并在御码头舍舟登岸入住虹饮山房的。当地官员为纪念乾隆到木渎,设立此处为御码头。


  下来就是明月古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代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再次修复开放。


  另外一个很出名的景点是虹饮山房,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著名的一座园林。当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到木渎的时,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当地又称其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木渎古镇


  地处水乡泽国的木渎古镇,河流上的桥梁,也是其一大特色。在横贯古镇的香溪河上,有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永安桥”,它建于明代的弘治11年(公元1498年),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洞内能并排行驶两条摇橹船,是从前古镇的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人们进出古镇,或从桥面步行而过,或从桥下穿洞而过。


  在苏州的周庄古镇同里古镇的盛名之下,木渎古镇也确实很难高调起来,因而前去旅行的人并不算多。只是作为主景区免费的古镇,木渎古镇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本文标题: 木渎古镇——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7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