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旅游民宿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个关于民宿的相关文件出台。此外,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民宿扶持政策。
此外,市场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各地的乡村民宿和城镇民宿获得了茁壮成长的空间。
但与此同时,投资者盲目跟风、民宿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参差不齐、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服务标准化有待提升、行业监管模式亟待创新。不能简单套用酒店旅馆业的标准与服务规范,而是要根据共享住宿的特性,推动实名认证、信用评价、预订入住、支付结算、安全卫生、房屋保养、服务培训等整个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民宿作为一种住宿新业态,既要个性更要标准,但各地关于民宿的标准却五花八门。比如,一些地方法规直接将“旅游民宿”的地域范围界定为乡村,或者将“旅游民宿”的房屋范围界定在“农村的宅基地建筑”。
不管是乡村民宿还是城镇民宿,其服务质量、配套设施、消防安保等都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关于民宿的消防安全,到底是参照农家乐的标准,还是参照酒店的标准,这些都是后期我们需要进行重新界定的问题。
此外,对于很多民宿无法申请营业执照,长期处于无证经营状态的问题,需要研究出台科学合理的民宿法律法规加以完善。
目前,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比起千篇一律的酒店风格来,他们更加偏爱具有特色的民宿。
就乡村民宿而言,由于其满足了游客融入当地生活与当地人交流的愿望,而且囊括客栈、农家乐、蒙古包、宅院、乡村别墅、山庄等多元化房源类型,所以大大激发了年轻客群、家庭客群和高端客群的消费需求。许多人外出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体验特色民宿。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一些地方的民宿产业已经进入“洗牌期”。业内专家认为,民宿标准和监管难题亟待法律破解,只有彻底理顺相关的问题,民宿产业才能在经历“洗牌”的阵痛后回归理性,迎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