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时间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学习与创新之中寻找到一种合理的建设模式。各村情况有别,取经需得法,用药须知病根,如果局限于对方的成功模式,一味模仿,结果千篇一律,终将溃败于流水线上。
大到整个村庄的布局,小到一棵苗木的种植,都有创新的空间。唯有创新,才能出亮点。可是在当下,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乡村越来越美丽,突出了特色,体现了创新的理念,可人情味淡了,甚至缺失了。
实际上,谁都知道美丽乡村建设得因地制宜,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然而,在建设工程中,很容易忽视这样一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居环境,都只是一种物质载体,而真意则是要将人之情怀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很早开始,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而他们的下一代则发誓要跳出这样的穷山沟,这仿佛是一种无奈的憎恨,也是一种现实的写照,更是一种情怀的缺失。
所以,之于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只是换上失去了人文情怀的美丽外表,便失去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无异于一副毫无内涵的华丽皮囊,这不是美丽乡村的真实状态。
时代的发展,来自于网络的隔离,使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亲近和温情来滋润,乡村里有着流传几千年的淳朴气息和浓厚的人情味儿,能够给人最真实的美感和喜悦,是大家都会向往和憧憬的。只不过因为生活的原因,他们逐渐淡忘了。于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弥补这份缺憾。
笔者认为,在这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有人们文化认同的感情投射,这里是美丽温暖的家乡,而不是被憎恨、要逃离的穷山沟。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不只是外部的建筑和环境,更源于百姓心中的崇德向善,源于居民心底的见贤思齐,源于邻里之间的守望互助,源于整个乡村的风醇物厚。
这就应该将美丽乡村建设上升到一种文化凸显,一种精神追求,涵养出一种人文情怀,让人文情怀“住进”美丽乡村,进而营造一个美丽丰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