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程故里位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程颐死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皇帝毁去“党人碑”,才使两程“平反昭雪”,于是在其故居立祀。两程祖籍安徽,出生于父亲任官的湖北黄陂县,后来随父亲迁居洛阳履道坊,为何两程故里最终被定为嵩县田湖镇的程村呢?
说到两程故里的来历,就不能不提到与两程关系十分友好的文彦博。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颐和其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此后,程颐的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之间,并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直至最后终老在此。死后,他被埋在距此不远的地方。既然只是程颐一个人在此生活,为何明代宗下诏名其故居为“两程故里”?难道明代宗缺乏历史常识?非也。程传石说,皇帝的诏书没有错!为何?事实上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人一起奠基了程朱理学,共同对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人们往往并称两程。
再者,两程的出生地是父亲为官的地方,不能算是家乡。后来到洛阳居住,人们普遍视其为洛阳人,但在洛阳的住处已无可考,而程村则不仅是程颐的终老之地,而且后代人丁兴旺,程氏家谱代代相续,所以这里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程故里。总面积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为五节大院。
两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
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程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程颢自幼聪颖,幼年习诵儒家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由于程颢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绩,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颢,但听了他的进言之后,以为不切实用,不感兴趣。这样,程颢知趣地请求退出朝廷,外补做官,遂为京西路提典刑狱,做了一个和知县职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他回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如此“名声在外”的程颐,26岁时竟然考进士未中,如此挫折想必对他打击不小,于是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人掌握了政权,程颐也有了出头之日,并被推举做了皇帝的老师。但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主动辞职回乡。程颐自公元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尽管如此,到了公元1096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公元1100年才被赦免而回到洛阳。公元1103年,又有人参他著书诽谤朝政,皇帝命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在此境遇下,古稀之年的程颐只好从洛阳回到程村居住,并于公元1107年病死家中。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不可谓不凄凉。
两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虽然两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
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达700余年,这都和两程有着直接的联系。能使儒家的学说在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说明两程确有旷世奇才。
2006年05月25日,两程故里作为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