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寺坐落于杭州吴山的紫阳山东麓,原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由吴越王妃仰氏所建的释迦院,后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额宝成院,北宋熙宁间,苏轼第一次来杭任通判时,曾到过当时的宝成院,并题下了“宝成院赏牡丹”一诗。南宋宝佑五年(1257)赐额“宝成寺”。
宝成寺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为仿民居四合院布局,寺门为石台门,坐东朝西,大殿横长,贴山壁而设,简朴僻静。正视岩壁上共有造像三龛,左侧龛为莲花生大师造像,中龛为三世佛,右侧龛为麻曷葛剌造像。
左侧龛为莲花生大师造像,结跏趺坐于莲座,头戴法王冠、手持法器、身披袈裟。八个造型各异的小型佛像环其左右。原佛像破坏严重,其中佛首为近代修塑,佛身、莲花座为原物。
中龛为三世佛,主尊释迦牟尼,东首为药师佛,西首为阿弥陀佛,三佛结跏趺坐于莲座,著大衣,偏袒右肩,广额丰颐,螺髻双盘,眉间有白毫,身后为双月形身光与头光。其中佛首为近代修塑,佛身、莲花座为原物。
右侧一龛最为珍贵,即为麻曷葛剌造像,是中国内地仅存的一尊有确切纪年的藏传佛教造像,保存完好,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龛形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主尊麻曷葛刺,左文殊右普贤。
麻曷葛剌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是元至治二年(1322)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伯嘉努所凿。麻曷葛剌造像是藏传佛教“大日如来”范文的音译,梵语“大黑天”,佛教中的“战神”。
造像高1.38米,容相威怒,脚踩魔女。龛外左边刻有造像题记。2001年7月,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曷葛剌造像造型较大,保存良好,刀法简练,和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处造像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的重要实物。
杭城佛教,始于东晋,代有所兴,吴越之际,盛于中国,被称为“东南佛国”,更享誉海内外。吴越王钱镠立国杭州,御治东南,以“保境安民”、“信佛顺天”为国策,三世五王治理百年,寺塔之建倍于九国,一时之间“杭之俗,佛于钱氏结庐遍人境”。
寺院是“东南佛国”最具象征意义的人文符号,与西湖自然美景相呼应。众所周知的有: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南屏山麓的净慈寺、梵村的云栖寺、天竺山上的上天竺寺、月轮山上的开化寺、北高峰的韬光寺、南高峰下的法相寺,赤山埠的六通寺、九溪十八涧的理安寺、青芝坞的灵峰寺、吴山麓的宝成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