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始建于887年(唐咸通八年),宋、元、明、清屡次重修,现有大小建筑36座,多是1979年之后维修重建的。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西禅寺古迹主要有:白龟吐泉遗址、唐代开山祖师懒安禅师塔内的真心铭碑、唐代七星井、五代慧棱法师塔、藏经楼里的康熙御笔《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以及数百株荔枝树等,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顺着林间石砌南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历庑,来到大雄宝殿。这里佛相庄严,画梁雕栋,尤增金光辉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怕山,溯当年初辟荆棒,七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迦陵。”署名“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棵古树,旁边石头刻字:“宋荔”,这株宋荔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生存着,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开花结果了。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它们的果实肉厚、核小、甜酸适口。
自明朝开始,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就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西禅寺在怡山边)。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郁达夫作《西禅啖荔》:“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1981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到访西禅寺,留下一首诗:“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西禅寺供奉两尊缅甸玉佛,一尊坐佛,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高2.95米,重8吨;另一尊为卧佛,为释迎牟尼卧像,长3.7米,重10吨,据说是全国最大的玉佛。观音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也是全国之最。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西禅寺在海外亦是久负盛名,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摈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是西禅下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遏,是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