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1-26 10:04: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
核心提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据了解,《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据了解,《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专家指出,《规划》的印发,不仅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而且给出了详实具体的应对措施,将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主动布局加强应对


  数据显示,中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解读《规划》的出台背景时指出,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既不利于保持代际和谐与社会活力,也不利于维护国家人口安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



  据介绍,《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到2022年,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规划》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纲领性文件,抓住了关键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表示。


  构建为老服务供给体系


  那么,中国将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呢?《规划》从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中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为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指出,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源泉,要坚持向人才要红利,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该负责人说。



  吴帆表示,《规划》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应对老龄化,并从五方面提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抓住了关键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例如,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以及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这两方面举措,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吴帆说,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医、养、住、行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共同努力。


  分析人士预计,随着中国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摆到更重要位置,未来一方面将释放养老、健康产业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巩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标签: 养老服务

本文标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94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