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同过乡村景观的改造,进一步将乡村打造成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中受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聚焦2017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由此引申“一个既不设围墙且无需门票的开放式泛乡村旅游景区”的新思维、新创意和新业态。
一、泛乡村旅游的景区概念
所谓“泛乡村旅游景区”核心在于“泛”字,归属局部全域旅游的新型理念。乡村旅游多以古村落或古乡镇为独立单位各自为政。
一直以来地处深山老林的乡村旅游往往被误解为景观景点平淡无奇,尤其是受到复杂环境与交通瓶颈的影响,既便设置门票其开发价值与投资回报率是否匹配令商家疑惑却步。致使大量“闺在深山人未识”已然数百年的自然村陷于自生自灭的态势,直至面临人为或灾害的践踏与损毁,原始的村落老屋、古代遗迹、民俗风物、历史留存等因人去楼空的处境濒临消失荒废。但恰恰是古老山村“原真稀缺”的自然与人文遗存投合了当下都市族群返璞归真,还原人类本性的情感诉求。那些高大上的名山大川造就的A级景区因同质化严重及消费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使游客在“不可不来”亦“不可再来”的矛盾中徘徊,重游欲望寡淡。
看似其貌不扬的山寨群落以小众的“聚落形态景观、原生山地景观、农耕文化景观”等下里巴人式的元素符号汇聚一堂,万流归宗,并以一种“不设围墙、无需门票、成本低廉、亲近自然、内涵多元”的文创农林观光与生态度假形式获得各阶层游人的认同。
二、开放式旅游区的优势
我国境内的首批A级景区是按照1999年6月14日国家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经过认真准备,于2001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的,当年有187家获得A级旅游景区,A级旅游景区从此出现。A级景区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各地决策者和社会投资者的关注,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可利用旅游景区资源的减少,旅游消费市场的变化,旅游景区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鸡肋。
境内的景区规模大小不一,景区的种类多种多样。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宗教场所、特色小镇、文博管院、商业街区、主题乐园等各类景区均有。一些定位为高A级景区的小镇,如果收门票,旅游者不满意,旅游消费少;如果不收门票,高A级景区的各种要求又使运营成本增加;而且,既然是景区,无论收不收门票,小镇都会被旅游者按景区对待,对小镇里的服务要求也像对景区的要求一样高。很多旅游者在高A级景区的小镇消费时小心翼翼,小镇里的餐饮、购物、体验、娱乐等即使明码标价,也常常由于景区这两个字而遭诟病。各地扶持景区,尤其扶持打造高A级景区。但从旅游消费的角度,限制了旅游消费的景区远不如开放式旅游区。
三、乡村开放式旅游规划和开发
中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多年,但是做的效果却不甚乐观。在中国众多的农业乡村中,要想突出重围就要走特色化和创意化路线。
一要坚守农业旅游的乡村性,以此来区别于城市休闲项目;二是要坚持农业旅游的本土性,以此来区别于他乡,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打造农业旅游经营项目的独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别家,形成一个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多彩多姿。而创意化则需要建设专业人才和当地乡土人才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同时发掘本地文化,以本地的乡土为根进行发掘,适当嫁接其他文化;最终打造一个乡村文化创意的平台,促进交流、提升和合作。
任何农业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而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农业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
由于开放式旅游区完全是市场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符合市场的要求,运营难度也不小。有些景区即使改为开放式旅游区也不一定能够增加旅游人数和提高旅游消费收入。但目前景区的模式逐渐被市场排斥,境外开放式旅游区已经成功,只有探索将开放式旅游区取代大部分旅游景区,才有可能实现让旅游者满意,让投资者获得应得的回报,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