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包括浙江、河北、黑龙江等不少省市都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当中。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开展好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乡村一线工作的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潘刚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他的观察和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时报:结合你的工作经验来看,你认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如何?
潘刚:整体来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等方面。
以黑龙江为例,自2016年黑龙江省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迅速掀起了推进热潮,农村建设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供水、供电、通村路建设水平已经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泥草房改造进入了收尾阶段。不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
在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方面,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事实上,各地都在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其整体水平的提升,必将对调整农业结构供给侧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决定性作用。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各地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公共服务提高方面,各地持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现在,农民会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开展广场舞、运动会、民族节会、农民艺术节、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农村群体性文体活动日趋活跃。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随着各地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村规民约建设、创评活动开展逐步普及,向载体化、长期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激发了农民建设家园、维护环境的热情。
六大问题制约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尽管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可喜,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你认为,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刚:我认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规划设计不到位。例如,部分村屯规划水平偏低,建设定位模糊,村庄资源、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等挖掘不到位,村庄特色不突出,长远性考虑不足,实用性不强。个别村屯建设随意性强,有规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资金整合不到位。在很多地区,在缺少中央和省级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县级政府作为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面临着阻力大、顾虑多、风险大的难题,资金整合效果不理想。
第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一些村级“两委”班子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宣传引导不到位,导致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成为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各地虽然仍在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但个别地方出现了积极性降低、投入力度减弱的苗头。部分县(市)美丽乡村组织机制不健全,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着无编制、无经费、无待遇的“三无”问题,不利于工作开展。
第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和污水处理是影响农村环境最为突出的难题,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不足会成为制约农村环境的重要短板。目前,农村垃圾以填埋为主、生活污水以自然排放为主的情况,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逐年加剧。
第六,乡村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随着“空心化”村屯增加,农村“人走屋空”、住宅“季节性闲置”现象不断出现,很多无人居住的泥草房推不倒、拆不掉,影响村屯面貌,导致各地在一些“空心村”建设上进退两难。少数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屯,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组织美丽乡村建设相对困难。此外,如何关爱服务农村留守人员也正在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你有何对策?
潘刚:我认为,解决的根本仍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加速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转型,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上,我想提出六方面建议。
第一,加紧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搞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前提。要由县级政府聘请专业规划机构,从村屯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空间布局等内容,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
第二,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洁干净是创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要尽快组织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以公共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庭院环境整治和民居环境整治,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探索完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积极推进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第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整修道路、治理沟渠、绿化街巷、亮化村庄,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支持示范村率先建成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并开展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开展PPP、BOT等模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试点,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结果。研究农村饮水工程后续管护办法,实施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研究贫困人口泥草房改造的办法,更加灵活地运用政策项目解决泥草房改造推进难题。
第四,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加速整合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间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文体广场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第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发动村民制定好、执行好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坚持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民间技艺,在有条件的村屯建立村史馆、民俗馆、民族博物馆,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的乡土特色。
第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留住人的角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落实好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破除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成长“天花板”,为奋斗在最基层的村支书开辟上升通道,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