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古镇,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城北约50公里,罗泉又名“罗泉井”,始建于秦朝,《资中县志》记载,罗泉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地区。
三国时,蜀丞相孔明兴师南征曾扎营罗泉镇营盘山,因连续干旱无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几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孔明接到兵报大喜,亲自到井边察看,只见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卫宫取水试用,待卫宫饮水后感觉甚好。呈孔明品尝,孔明饮后灵性即来,他见井中泉水涌出,井似箩筐大小,即命名此井为箩泉井。
而后清朝时一姓罗的府衙不满资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压在他的头上,便将箩上的竹头去掉,简称“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当时孔明军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心桥下)、花园井(矮子桥上)、观音井(观音沱对面)。
孔明之师在营盘山上驻扎两年有余,需购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没有集市。孔明曾轮流派兵帮助百姓建街市。最初搬进街市的不过五十户左右,后来兴旺时期住户达一百有余,人们把这一街市取名“罗泉井”。
罗泉的鼎盛时期,清朝末年,小小的镇上有13家饭铺,32家面铺,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十多家赌场,二十多家妓院,镇子周围还建有九宫十八庙。珠溪河两岸十五华里之内,密布着1000多口盐井,50多家盐灶房。
以产盐而闻名天下的罗泉,至清朝时盐业开发已达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已有盐井1500余眼,所产的井盐于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那时的罗泉商贾聚集,马嘶骡叫,热闹非凡,当地的盐神庙便是最好见证。盐神庙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2700多平方米,盐神庙是古镇的曾经辉煌的重要标志。庙内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盐神庙集三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是保护最为完好的庙宇,盐神庙中间是一块600多平方米的戏坝,全部由青石板铺成,可容纳上千人看戏,从大戏坝到正殿共有13步石梯,从这班驳的石梯上还记载着盐神庙昔日的辉煌。
世界奇庙盐神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她作为艺术欣赏,社会发展和盐业兴衰的产物,研究井盐技术,艺术、文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盐神庙其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处处缭人眼目,动人情怀,其世界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时时引人暇思,催人奋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必将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全镇数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风韵尚存。很多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的穿逗式木结构房屋反映了罗泉古镇的历史地位。特别是盐神庙是一座当今世界的稀世庙字,它与日月共患难,饱经世代风霜,仍是那样金碧辉煌。那成排成列的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无不显露出龙镇建设者们的精湛技术。一块楼牌、一方门匾、一扇窗花,一个吊瓜、一个斜撑都细致如微,每件都是价值高昂的艺术珍品。
盘破门是中国功夫五十八个派别之一,发源于资中县罗泉镇,创始人是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人刘濑,创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巴蜀极负盛名。盘破门以南少林拳法为根基,融岳门脱化功夫、岳门小手、僧门小手、峨眉小手、北派倒肩腿等为一炉,自成一体。盘破门名师辈出。
自清末和民国年间,盘门弟子活跃于成都、重庆等地的擂台比赛,据有可查的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计有地、市、州以上擂台金章获得者数十人。其中九和尚,肖克明、谭普连于1928年在南京参加了由蒋中正任主考官的“国术国考”(即中央国术馆考试)比赛,均取得合格证书。九和尚取得中等资格,获“勇士”称号。获银章、兰章者不计其数。
罗泉豆腐,堪称古镇一绝。其乃以溶洞深层优质泉水浸泡大豆,经手工石磨细细研磨,再辅以盐卤悉心点制而成。它刀切而不碎,虽硬而不老,色泽光亮,软柔鲜滑,晶白细嫩,余香留长,回味悠久。
舟缉穿梭,马嘶驴鸣,罗泉盐通过水陆两道被运至中国西部各地。在这条游龙之上,栖居着约4000人,他们与来往于罗泉的盐商、盐夫、船夫、挑煤夫、挑米夫、挑铁夫共同写就和见证了罗泉历史上的繁华岁月。民国初年以后,罗泉开始衰败,大大小小的盐井矿衰竭,再也提不出较好的卤水。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云烟。
1992年罗泉镇已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经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