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水乡古镇丨带你体验不一样的江南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6-14 11:43:08
核心提示: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花格窗棂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


  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花格窗棂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


  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意阑珊。


  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饶著称。江南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体现在古镇小城。它们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各具特色。长江中下游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总是把北方的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江南六大古镇:


  碧玉·周庄;拆字·同里;风情·甪直;


  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


  江南的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城镇,它们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


  这里面,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同里人杰地灵,水乡的自然风光清雅;甪直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相依;西塘面积最大,明清的廊棚、古弄建筑最特色。乌镇是博物馆式的古镇,以居民风情来展现;南浔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


  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昆山市境内西南33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是个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环抱。


  周庄旧名贞体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将贞体里该名为周庄。由于有河湖阻隔,使它避开了历代兵焚战乱,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镇建筑物及其独特的格局,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


  因其年岁久远,保存较为完整,为文物、建筑、美术、摄影、旅游工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游周庄,在周庄民居清静幽谧的氛围中,细细体味清澄如水的水镇风情,确是别有一番情趣。


  同里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由同里古镇、同里湖、九里湖、南星湖、洋湖组成,紧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同里古镇是以古镇名园和水乡田园为特色的古镇湖景型景区。景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两堂三桥”、退思园、计成故居、耕乐堂、侍御古坊、环翠山庄等丰富而宝贵的历史遗存,明、清建筑多和名人雅士多。同里古镇是以住宅园林和明清民居为主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里镇自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一名、进士四十二名、文武举人九十余名。


  甪直


  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甪直景区位于太湖东30公里,由甪直古镇组成,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是以江南水乡古镇和古桥系列景观为特色的古镇型景区。景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古镇风貌完整,以古桥、商业古街和罗汉塑像占胜,古朴、繁荣、熙攘,历代人文荟萃,人才辈出。镇南2公里的张陵山有青莲岗文化类型与良诸文化类型的遗址。


  甪直


  甪直古镇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相传镇南的吴宫乡,为古吴王阖闾的离宫;吴王夫差又在镇西甫里塘北岸筑梧桐园。这里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点有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等。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


  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


  西塘


  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古名斜塘,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24座石桥将古镇的五块地区连接成一片,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至今保护完整。


  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著名景点有薛宅、廊棚、卧龙桥、来凤桥、石皮弄、圣堂东岳庙、西园尊闻堂、五福桥、永宁桥、烧香港、里仁港等。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两千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廊棚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依河而建的街衢,临水而筑的木格花窗民居,千米的廊棚,使整个小镇在记中慢慢褪去了色彩,虽有些泛黄,却逐渐清晰;种福堂、尊闻堂、薛宅等皆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古老而又朴素的宅院分明是西塘人的象征,顺着高深的屋壁望上去,阴湿天井中透过的阳光在缓缓移动,似流金撒在了斑驳的马兜墙壁上,让人慨叹逝者如斯的时光。


  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走进乌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东西栅是游客最常游览的区域,东栅内,东市河内乌篷船不时咿呀往返,蓝印花布随风飘荡,还有上了年岁的当铺在诉说着乌镇的故事。西栅虽缺少些生活气息,但是每晚西市河的夜景会让人心驰神往,或者只是在民宿内吃一顿地道的水乡菜也好,再去老邮局寄上一张明信片,才不枉白来了一次乌镇。


  南浔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一百六十八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2001年06月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南浔古镇获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南浔,和众多江南古镇一样,具有典型的水乡风貌,不同的是,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一个。周庄有陈逸飞画过的方圆双桥,甪直有叶圣陶写过的万盛米行,乌镇有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而浙江湖州的南浔则默默地守候着她浓厚的文化积淀,等待着真正懂她的游人们,毫无怨言。


 

本文标题: 六大水乡古镇丨带你体验不一样的江南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