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沣寨简介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五种地形。“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
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传统建筑与朱宅
临沣寨百分之九十为朱姓人家,所以以前临沣寨又叫朱家洼。
临沣寨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齐全。这些建筑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且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有标志性建筑。寨内有红石砌筑的明代民居,有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镇府古建筑群,有重修于咸丰年间的关帝庙,有保存尚好的古四合院建筑,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除少部分被后人拆除或翻新外,大部分保存了原有风貌,是一座古代建筑活化石库。
临沣寨建筑,多为砖木青瓦房,属明清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而建(大多数根据《营造法式》),坐北朝南,冬避寒冷,夏迎清凉。地基由寨子附近紫云山特产的红石精雕细磨垒砌而成,因此,至今地基无变形,房屋坚固如初。在湖南大学柳肃教授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介绍道,古代建筑侧面的墙叫做山墙,临沣寨古代建筑每个山墙上都有代表中国传统的“福禄寿禧”文化的字符,整块红石透雕而成的窗户坚固大方。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除了房屋进数(二、三、四等),开间数(3、5、7、9),屋顶样式(悬山,庑殿,歇山,攒尖等)代表身份以外,附在建筑上的各类装饰也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审美情趣等。民居中的门脸、檐廊、屋顶、斗拱,开窗等都是其重点装饰的部位。临沣古建筑内现存的匾额,其书写方式、刻写工艺均依内容而定,楷、草、行、篆、隶等各体兼备。厅堂中的堂匾用楷书和隶书,寨门匾用楷书,府厅匾则一定是用楷书,黑底金字,显得庄严肃穆。像朱镇府内的月亮门匾则用篆书,显得主人文化品位高。主体建筑脊檩上的题记,就成了断定该建筑物的主人和建筑年代的依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明清古建筑是清一色的木构架,石雕、砖雕、木雕成为村中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但是寨中明清建筑上的砖雕、木刻,基本上没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明代木雕多在显眼之处,题材多为植物纹样或瑞兽图案;清代木雕则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人物花鸟、文房四宝等。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浮雕,透雕同时运用。有时一件雕刻品上,往往多种工艺并用。
现在的工艺水平也能做出如此精美的木雕砖雕工艺品,但是作为明清时代的工艺技术和科技水平,完全是手工制作,所以显得异常珍贵。明清之际是很注重装饰物的配饰的,就像前文说到那样,那是身份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在朱紫峰府的家具中,无论是茶桌的装饰,还是椅子靠背处的浮雕刻画,抑或是床的装扮,无不体现地位的显著。
临沣寨墙
根据历史记载,临沣寨初修筑于清道光年间,完工于同治元年。清政府为对付太平军和捻军,在河南各乡村推行修筑圩寨措施。临沣寨是依托自然村庄而建,同时也体现了聚族而居的村落组织传统,是当时寨堡的典型代表。临沣寨寨墙用红石砌筑,白灰勾缝,建有垛子,哨楼,森严壁垒。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外有护寨河,临沣溪水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共同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具有防御战乱和洪水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护寨河已然干涸,跟历史记载的深宽度也发生了变化。而现在护寨墙成了当地村民的早上和傍晚散步的场所。在我以往的旅行中也见过很多古城墙,开封的古城墙,赣州宋城古城墙,登封古城墙,但大多数是青砖白缝,或者残败不堪,红砖白缝的“城墙”算是第一次见了,虽然它只是护寨墙,却也五脏俱全,具有防御功能,临沣寨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