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馆里“云话”稻作起源与农耕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5-19 14:04: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许天颖
核心提示:稻作是如何起源的?绵延千年的稻作文化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要发展现代栽培技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堂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启的水稻栽培学课程上线,水稻栽培学教授从稻作起源与文化说起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开启了一堂体验式、沉浸式的精彩课程,农业科技史教授同时在博物馆现场通过实物进行讲解。

  稻作是如何起源的?绵延千年的稻作文化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要发展现代栽培技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堂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启的水稻栽培学课程上线,水稻栽培学教授从稻作起源与文化说起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开启了一堂体验式、沉浸式的精彩课程,农业科技史教授同时在博物馆现场通过实物进行讲解。从不同学科角度切入和展开的课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科技交融碰撞。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是东方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诸多文明受其深刻影响,延绵数千年……”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农学院教授丁艳锋从稻作起源开始,围绕稻作分布与作用、稻种起源与发展、稻田生态与模式、稻作理论与技术,结合农博馆里的水稻生产场景模型,以及最新科技文献,引入现代栽培技术,让学生在“云”上即可“触”及稻作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栽培技术的“硬核”实力。


  课程中,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从博物馆入口的楹联“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说起,依次选取远古时期的碳化稻谷、清代大型龙骨水车、梯田地貌、稻田种养等“镇馆之宝”,对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演进进行了详细讲述。


稻作文化


  将稻作课“搬”进农博馆的创意如何产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据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刚华介绍,水稻栽培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水稻栽培学的内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借助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实景展示,不同学科教授共话稻作起源,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稻作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了解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兴趣。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炜表示,将水稻栽培学这门专业课搬进农博馆,这种‘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创新,可以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作出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挖掘稻作起源这一主题背后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


  据介绍,2004年正式开馆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建于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以中国农业起源为起点,以科技发展为主线,农业制度、农村经济和农业文化贯穿始终,系统展示了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成就。藏品包括历代的石、铜、铁制系列古农具1000余件实物,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中外农业土壤标本,以及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活和农业文化的各类文物。

 

本文标题: 农博馆里“云话”稻作起源与农耕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24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