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光之城香格里拉,也有那么一座藏传佛教的圣殿——噶丹·松赞林寺,它被称为“小布达拉宫”。它是云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是川滇一代黄教的中心。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谈及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总带有些独特的神秘和禁忌色彩。那些狰狞怒目的仙怪们被浓烈艳丽的矿石颜料绘制在古老的石壁上,饱经风霜洗礼,它们或忿怒相或寂静相,或怒目圆睁警示世人,或面含慈悲普度众生。藏教信徒的虔诚,是没有信仰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登上藏庙,心中掺杂着许多无法言明的情绪,是崇敬,是好奇,是赞叹,也是迷恋。
在这高原山巅之上,眼睛流连在那金铜顶,敦实的土黄墙,精雕细琢的红木色小窗上点缀着赤黄,草绿和藏蓝。
屋檐,壁画勾勒着八瓣莲花,金鱼宝瓶,宝伞白螺等吉祥纹样。
松赞林寺依山而建,位于高海拔地区,从低处慢慢踏上百米长阶,越往上行,随海拔的变化和运动而加快了呼吸节奏,被反复提醒切勿心急,得慢上,保持呼吸,适应高海拔。
沿途可见僧侣的住所和八大康参(康参是指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教区区域性组织。康参由老僧主持,下设念哇、格干等办事人员,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最后是顶上位于正中最高处的主殿扎仓和吉康。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是西藏建筑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系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主殿中存放着许多珍贵的壁画和唐卡,为了防风防沙保暖和保护珍藏,寺庙建筑都是厚实的砖墙结构,整体呈梯形,窗户大多小而窄,门前挂有阻隔的黑白帘幕其上绘有吉祥八宝图案(白螺,妙莲,金鱼,宝伞,宝瓶,吉祥结,胜利幢,金法轮)。
藏传佛教中认为此幕是隔绝尘世凡俗和佛家空门的屏障,意味着只要掀帘入内,就是遁入空门,自应当摒弃凡俗杂念。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的保护珍藏,但同时也造成了大殿内空气稀薄,难以流通,因为焚香的缘故则更甚。因此,大多建议游人不宜登顶后马上入殿,最好是休息十到十五分钟,适应海拔后在入内参观。
入殿不得拍照,粗浅的文字难以描述其十分之一的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真正能感受到藏教的神秘和智慧。殿内挂有众多壁画唐卡,讲述着金刚法王,菩萨小鬼们故事。精致的佛像神龛立于其中,近前摆放供僧侣学习研修经文,集会祭拜用的坐垫,四周挂有许多彩绸。
有趣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众神会有忿怒相和慈悲相之别,同样一位神灵,可以凶恶可怖震慑世间一起丑恶妖魔,也可慈眉善目普度众生。如:吉祥天女-——班丹拉姆,在威猛忿怒相下凶相毕露,身色青蓝,头戴五骷髅冠,红发竖立,头顶饰半月和孔雀毛,三目圆睁,眉似火焰,嘴里叼一具人尸,腰挂账簿,记载人所作恶事,身披人皮,以人首及蛇作项链。右手高举喀章嘎天杖(专门对付恶鬼阿修罗的武器),左手于胸前捧盛满人血肉的嘎巴拉碗,下身着虎皮裙,舒足坐于黄色天骡背上,除尽世间丑恶。
可慈悲相中,却是肤色白,头上有高髻和花冠,耳坠大环。三目和善,嘴巴微开,身披太阳,里面有右衽交颈的太白袍,脚穿红靴,坐于莲台,右手持一长箭,左手托一只盛满珠宝的碗,慈祥安然。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大智慧,又岂是三言两语可道明的。
寺院内随处可见身披红衫的喇嘛,殿外摆放着转经筒。转经筒依次转动,其表记刻有六字真言,筒内装满经典。依据藏传佛教的教证,凡转动经筒一回,等于诵读了一遍内藏经文。转动转经筒依照教义,需按顺时针转动。
寺庙前有一神湖,名曰拉姆央措,是女神白登拉姆的寄魂湖。传说,天气晴朗时,水清如镜。湖水有时会发出奇特的声响,还会出现各种奇妙景象。当信徒们一起观看湖景,所见却各异,有的还能从湖底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立于湖中栈道,能清晰远眺整个松赞林寺,和它被倒影在澄澈湖水中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