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岭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5-25 15:00:49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隶属关系划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陵寝园林等。


  从地域上划分,中国园林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岭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岭南园林的特点


  岭南文化具备了开放灵活、多元、兼容及讲求实效、不断开拓进取的特性。因此,岭南造园善于吸收外来的园林风格,多元兼容,讲求庭园的实用性。具有江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也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的风格特征表现为“疏朗通透、兼蓄秀茂”。这也是近代岭南文化具有世俗务实、兼容并蓄、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海洋文化特点的直接原因。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


  岭南园林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


  秦汉、三国时期是岭南园林的生长期。秦汉时期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赵佗所建)是岭南园林最早起源的代表。到了三国时期,岭南园林的私家园林开始产生,代表作品有虞苑。


  唐代、五代十国是岭南园林的发展期。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岭南寺庙园林的发展,如南华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䶮,仿唐上京之制,建立城市中轴线,形成左右分区,兴建园林宫馆,于城南今九曜坊建南汉宫,西部城区水域成网,出现了富豪所建的私家园林,此时的南汉王朝园林是岭南园林史上皇家园林的第二个高峰。


  宋代是岭南园林的兴盛期,此时期私家园林逐渐发展,城市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衙署园林也稳速发展。


  到了明清,岭南园林发展至完全成熟时期,代表作有岭南四大园林(余荫山房、梁园、可园、清晖园)。


  1、余荫山房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落成于同治十年。占地1598㎡,以“小巧玲珑”之南粤庭园著称于世。园主邬彬、长子、次男前后中举,邬氏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誉。



  总体布局


  余荫山房布局紧凑,总体取几何形状规整式水庭格局,明显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全园坐北朝南,分东西两区,主、副轴线明显。以八角形水池、桥廊、长方形水池横贯东西,营构庭园之东西主轴。主体建筑绕水庭布置,园林主景循轴线安排,小品则随基势雅构,各得其所。



  造园手法


  以借景、框景、对景、障景诸法,凭借游廊、花窗、影壁等构筑物,达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小中见大、层次幽深、空间丰富的园林艺术效果。



  巧妙的空间营造


  余荫山房玲珑水榭空间属于“静态”观赏点,水榭到围墙之间仅六米距离就营造了“围墙—夹墙竹—围墙—草带—花台(腊梅)—草带—园道—花基(盆栽)—水池—通花水窗”十个层次的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2、东莞可园


  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东临鱼塘、西傍东江。面积仅2200㎡。园主张敬修精通金石书画,擅长琴棋诗赋,投币从戎。岭南画派祖师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多年,曾参与造园。



  规整平面布局形式


  采用岭南常见的规整式平面和“连房广厦”建筑组群的绕庭布局,包括两个错列式的平庭结构,布局紧凑。全园计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和十五房。


  连房广厦


  可园的“连房广厦”式迷楼由可楼、绿绮楼和可舟等组成,包括四层高矗的望楼、窈窕幽邃的小楼、明快通敞的船楼,构成全园空间结构的主体。



  一分起屋半栽花


  可园庭园植物无一露地栽植,庭木皆为花台棚架绿化。同时广植花卉,讲究写诗入画。


  置石:各得其赏,以少胜多,巧于因借,可园叠山置石颇具地方特色,有一实一虚之说法。实者为前庭按石谱堆砌的珊瑚石假山“狮子上楼台”,与麻石邀月凉亭建筑巧妙结合,若循径曲折上旋,具有登台赏月,入亭纳凉之功能。


  理水:可园位于莞城东江水系的冲积平原上,城郊河网纵横,沙岗错落,“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一派秀色的水乡景色。可园理水,有挖地成池,更多是因借天然。由于地小建园,园内仅一处水池、一口泉井。前者置前庭作为主景,有八角形水池和中部的几何形状曲池,与岭南庭园的空间形态和地小建园有关,采取几何形状曲池和聚合式的理水布局,既可与庭园空间界面协调,也容易表达出庭园的空间整体效果。


  3、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顺德县大良镇华盖里,占地约3500㎡,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以明清文化和珠江三角洲水乡风貌著称,系晚清“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基址为明朝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府邸废园,后于乾隆年间龙应时购得,其子龙廷槐、其孙龙元任世代书香,能诗能文,以“一门三进士”享誉顺德。



  总体布局


  清晖园的布局紧凑。采用前疏后密,前低后高。庭院在南面,住宅在北面。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水庭的大空间。


  立面:立面丰富,空间多变。全园分为前庭、中庭、后庭。前庭为水庭,玲珑秀旷、水木清华;中庭表现为曲径楼台;后庭深巷密室,竹石叠云。清晖园的前庭是立面造型活泼多姿、封闭庭院的典型代表。



  理水置石:聚合式理水方式,方形规整水庭。逢园必石,以石代山。石山成散置式布局。


  4、佛山梁园


  梁园是梁氏宅园的总称。先后建成于清嘉庆末年至同治末年期间(1820-1874年)总占地约16公顷。梁园创健人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人均系清代岭南著名诗书画家。昔日与探花李文田、湖广总督骆秉章、湖南巡抚吴荣光、广东画坛怪杰苏仁山和粤东三子之张维屏、黄培芳等岭南政要相交甚密,雅集唱和。



  总体布局


  梁园造景顺应地形水势,以“广府镬耳大屋”之建筑风格与南亚热带之植物风貌,外借连片基塘农耕区之开阔空间,造就独具珠江三角洲水乡景观特色之私家园林。梁园造园组景皆以秀水为基调,奇石、佳木为主题,通过大面积湖池溪涧的组织,刻意营造“水木常青”、“涧流潺潺”、“回浦烟媚”等多种变化。既有水松堤及韵桥堤的空间分割,又有垂直条石驳岸与自然土岸等不同形态,塑造出汾江草庐、群星草堂、寒香馆等“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春夏秋冬四景。



  理石:无园不石、以石代山。梁园叠山,并非掇石堆砌,而以景石代山,意蕴深邃。多为独石成景,孤石成峰,或两块巧置或三石摆布,不求体量,但重神韵。梁园宅园多达十余处,然“无园不石”、据统计共拥有奇峰异石400余块,故享有“积石比书多”之美誉。



  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对比


  北方园林富丽豪华,巴蜀园林文静清幽,江南园林纤秀雅致,岭南园林轻盈通透,其中江南园林最负盛名。岭南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江南园林的风格,二者对比如下:


  从分布地点和气候上来讲,岭南园林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濒临南海,受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海洋气候影响时间长,因此炎热多雨、高温高湿。而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从使用者角度讲,岭南园林的园主人是受海洋文化影响的务实求新的商人,他们的园子更注重生活起居。而江南园林的园主人是文人墨客,各种主吟诗、作画、抚琴等修身养性空间的营造。


  从建筑布局方面来讲,岭南园林多为建筑包围园林的形式,可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庭院具有遮阴降温的作用。而江南园林多用园林包围建筑,追求人格化的自然山水格局。


  从山水布局方面来讲,岭南园林多使用英石、湖石等石材,假山的规模较小,石景以塑山法最为普遍,堆垒法;水体形状比较规整,水岸多为石砌。而江南园林石材大多为太湖石;


  水体多位于庭院中心,形态自然,水系聚散流向与其源头密切相关,驳岸为自然山石驳岸。


  从植物的应用方面来讲,岭南园林选用植物多为营造凉爽的林下活动空间;园中常种植经济作物。而江南园林选用植物时,常以植物及山石等入画点题,将植物拟人化,结合诗词意境造景。


  从影响造园的思想文化因素方面来讲,岭南园林受孔子美学,屈原楚骚美学思想的思想影响。而江南园林更多受隐逸的文化影响。

 

本文标题: 解说岭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25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