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参观中国古代石窟或宫殿时,请别忘了抬头观赏一下窟顶和殿顶中央的那个精美华丽的藻井。
在应县,巍然耸立的辽代皇家木塔吸引了所有旅行者的目光,以至于在木塔以东、另一座以精美绝轮的天宫楼阁闪耀于建筑史的古建筑几乎无人问津。
山西省应县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又名北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主殿为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
该寺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其中,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
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造型美观,构图精细,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据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净土寺占地三十余亩,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西轴线南为山门,山门前有大约五亩方圆一块空地。
一进山门正北有一座八角五层石雕舍利佛塔,高约十米,雄伟壮观。塔北有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东配殿三间为观音殿,西配殿三间为地藏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
东轴线南端是禅堂,禅堂北院有东西配房,正中为五间念佛堂。念佛堂背后一小院为藏经楼。藏经楼院内还有东西厢房。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
关于它发现净土寺
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
梁思成曾说:山西应县有三件宝,
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
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
当年的寺庙群已不复存在,只剩大雄宝殿,但其内金碧辉煌的天宫楼阁完好无损,那对披头散发的石狮仍然坚强地驻守在庙内。
东大殿灰瓦红墙,殿顶由硕大的板瓦铺盖,正脊两端是3米多高雄健的琉璃鸱吻。
大殿内外,层层叠叠的斗拱连接屋顶,各式各样,好似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为金代原物,深广各三间,长15米,宽12米,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项,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较平缓。
檐上为斗拱铺作,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线。虽经历代修葺,尚存原貌。明间装隔扇门,次间下彻槛墙。整个殿宇秀丽雄伟,是典型的金代建筑。
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第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手法熟练,技巧高超,后经补绘,虽失原貌,但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释迦佛背后墙上有净瓶观音画像,造像奇特。
特别是殿内的天花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在复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
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的一种装饰性处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面阔3间或5间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间正中使用一个藻井。
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
大殿共有9个藻井,9个藻井做出9种式样,其中5个藻井做六角形,一个藻井做方形,中间一个大的做方角形,与八角形相结合,第一层用斗拱层来支撑天宫楼阁,也就是说在大方形藻井中,每面向上凸进天宫楼阁。
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旁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
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数当心间的藻井最大。
仰观殿宇的顶部,顿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都是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
山西应县不只有木塔,那些珍贵稀有的古建筑也许就在你我身边,不曾为人注意,但这并不妨碍体现它的独特价值,木塔旁仅数百米旁的净土寺中有着其余的“应县三宝”中的两宝,等待着你的驻足与发现。
历史流转,数风流人物尽成往事,只有这些原本无生命的、却又有生命的事物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