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文化"+"旅游"。从产业角度来讲,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内的新型产业。文化旅游的提出不仅是中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旅游产业不断升级的结果。旅游产业产值的逐年扩大、产业内竞争形势的严峻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促使竞争主体竞相创新,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花样百出,正是"玩得早不如玩的花!"。
自21世纪,"文化旅游"观念被提出,其得到重视并有重大发展的年份仍仅在近两年。国家层面,不断出台发展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旅游业十三五等,都在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以及措施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地方层面,众多旅游大省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致力于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如广西、甘肃等地区,直接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目标更加明确。
可见,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旅游政策都将呈现出利好局面,这说明,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前景一片大好。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之一,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将带动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群众文化活动数量分别为3176个、219.48万场次,均较上年相比有所增长。整体而言,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扩大。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5%。入境旅游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均增长5%。
一、何为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异地进行观光、体验、休闲、感悟的一种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一定的现代文化。文化旅游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体验性、互动性等特点。
二、文化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
1、旅游经济步入文旅融合新时代
旅游经济将迈入文旅融合新时代和繁荣发展的新通道,国内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稳定增长,入境旅游平稳发展,产业运行保持良好水平,旅游投资维持高位,旅游就业稳步增加。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态势,对2019年旅游经济总体持乐观预期。
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旅游发展,不断增强游客获得感。以文化拓展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以旅游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加强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支撑。
2、游客需求趋向个性化
从需求端来看,旅游群体因处各个年龄层而呈现出不同的消费需求,催生出各类不同细分市场。85后青年群体引领出境游、自助游消费需求;70后中年群体偏好高频短程消费体验,周边自助游需求旺盛;老年群体注重慢节奏、深体验,邮轮游、医疗游市场前景广阔。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旅游产业供给端存在供需错配,具体表现为:知名景区人满为患、供不应求,一般景区经营惨淡、资源闲置。与此同时,游客需求逐渐多元并注重个性体验,假期避开客流高峰景点趋势日益凸显。
在出境游方面,旅游模式也从“购物游”和“观光游”向“主题游”和“深度游”转变,“海岛游”、“医疗游”等旅游项目增长迅速。升级内容、跨境融合为解决当前现状提供了有效路径,“旅游+”及“全域旅游”等模式应运而生。
3、产业链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链由旅游资源供应、旅游产品整合分销、媒体及营销三个环节构成,目前正逐步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传统门票经济遭遇天花板,关注主题开发与周边资源整合。产业链上游由景区、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资源供应商构成,其中景区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多为“围景建区、设门收票”的商业模式,对门票收入依赖严重。
为吸引游客注意力并加深记忆力,培育景区品牌,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要突破传统常规性复制模式,寻求旅游产品的迭代创新。此外,为释放游客消费潜力并丰富营收渠道,各景区或通过自身能力或与线上互联网平台合作,对周边“吃住行购娱”等全产业链要素进行整合,打造以景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