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除了山水,还有一个雁山园。而雁山园除了桂林的山与水,还有桂林文化的根,可以说是mini版的桂林。如果你曾从桂林去过阳朔,那么你肯定路过了这个异常萧瑟与冷清,位于雁山镇东侧的“岭南第一名园”。秦代时立桂林、南海、象郡为“岭南三郡”,那么这雁山园,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可谓岭南第一?
桂林佳境,一园看尽
雁山园最早为晚清桂林地方绅士唐岳所建,当时是私人性质的“雁山别墅”。后来唐氏家道中落,在1911年,其后人以纹银4万两卖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因岑是广西西林人,这个园子又被称为“西林园”。1929年,岑春煊将雁山园捐给了桂系李宗仁统治下的广西省政府,从此更名为雁山公园。
入园子的门票中有这么一句话“桂林山水中的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中的桂林山水”,这里确实是桂林山水与江南园林完美融合,园子里山有乳钟山、方竹山,水有相思江、碧云湖,且多以园中园的方式构园,入得园子里,穿过一道道小门,都是别有洞天。
园中的主风景便是碧云水榭,碧云湖中耸立着二层楼阁涵通楼,这里曾是唐岳藏书、宴客、聚友、玩乐之处,涵通楼通过“卍”形九曲长廊,把东面的碧云湖舫和西南面方竹山麓的澄研阁连接成一体。湖边山石为岸,柳树的倒影婆娑,而湖心则莲叶田田,碧波涟漪。
园中方竹上上本有一个天然石洞,早期本因种有桃树而得名,绅士唐岳因逃避世事又把它取名为“桃源洞”。后胡适在此一游,园主送给他几颗圆润如血的红豆,故写下了诗句“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此洞也因此改名为相思洞了,胡适曾经的居所也被称为了“红豆小馆”。如今,相思洞上洞北端有岑春煊的摩崖画像和纪事石刻,而洞子的南端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的“山明水秀”四字。
明行宫清王府住民国三总统
相传雁山园最初是永历帝朱由榔躲避清军围剿的秘密行宫,最后打到漓江的清军把南明王的行宫全部包围,就是今天的雁山园,包围以后所有的文武官员躲在岩洞里头,园子的岩洞里如今还保存有南明行宫城门的遗址。
清代时,这里又成了壮族土司的府邸,也是桂林唯一的壮王土司府邸。园子里至今还保存着壮族元素的景色和建筑,不但有壮王府的遗址,且园中那千年古树“神樟”之下,便是当年壮族祭祀活动之处。
清末民初,民国的三位总统孙中山、林森、蒋介石都曾先后在园子里游览与居住,非但如此,周恩来、朱德、李宗仁、白崇禧也都在此处留下过背影。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誓师北伐时也曾来过这里游玩,并在相思河上荡舟,之后携夫人宋庆龄便居住在旧大门西北处的燕宁居。
民国文人坚守理想的阵地
别看这个小小园林,民国好多大名鼎鼎的知识分子、军人、官员都曾在这里呆过,哪怕是不同政见不同阵营的者,都以这里为窝点。这当时属国民党政府桂系管辖范围内,却容纳了一批早辈共产党的理论家,甚至容许他们在此讲学、教化,这种民国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就是大学应该有的兼容并蓄的精神吧。
民国时,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农业学院都先后在这里办学,马君武、李四光、王力、陈寅恪、杨东莼、胡适、徐悲鸿、齐白石、靳羽西等当代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在这里讲学。园内的小筑几乎都是他们曾经的居所,梁漱溟在此处写了《人心与人性》,陈寅恪在这里写了隋唐史,他们选择了躲进小园成一统,哪管园外的战火熊熊。只是几度沧桑,如今园子里曾由梁思成、林徽因设计而建的学堂旧址,已经成为漓江画派的创作基地了。
曾经几度成为国人坚守理想阵地的园子,在岁月的流逝中,竟差点成了废墟。但愿多年后,在人们谈及桂林时,不仅仅只是漓江的山与水,还有广西近代文化的根——雁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