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不仅有产业还要有生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6-22 16:01:47
核心提示:  在特色小镇的产业驱动与IP打造论坛上,专家们对特色小镇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人口、高房价、产能过剩和环境挑战


  在“特色小镇的产业驱动与IP打造”论坛上,专家们对特色小镇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人口、高房价、产能过剩和环境挑战之下,更宜居的小镇,将成为未来人们宜居生活范本。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的趋势如何?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角色变化?如何应对不同阶段的痛点和难点?在6月20日北京举行的“聚势·兴镇”——“遇见中国特色小镇”启动峰会之“特色小镇的产业驱动与IP打造”论坛上,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界的专家们对特色小镇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有产业支撑才叫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在城镇化发展多元需求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特色小镇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才叫特色小镇。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认为,特色小镇不仅要有产业,同时是要有生活的,不是一个产业园区的概念,在这个地方是有产城融合的,既有我们能够支撑的产业,也有非常宜居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特色小镇才是有人气的,才是有活力的,才是可持续的。

  “特色小镇特别提到了主体形态是城镇群,城镇群中要有特大城市,特色小镇的差异性很大,不是所有产业都能支撑,不是所有大城市周边都能产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这样认为。

  IP就是特色小镇的特色

  “通俗地讲,IP就是特色小镇的特色。”北京延庆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远表示,这个小镇最有特色的品质和特征,实际上就是你的IP。延庆将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除了是北京未来生态环境比较好的休闲度假区以外,最大的特征就是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发展好冰雪产业。

  此外,张远认为,好的小镇有好的特色产业,有好的产业、好的市场、好的企业家、好的服务。

  国开东方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军认为,把视觉产业引入区域,围绕着青龙湖做一个特色小镇,这就是大的IP。单靠引进一个国际的顶级IP来导入人流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挖掘当地的文化的文脉,把当地的文脉、文化变成一个IP。互联网+在特色小镇建设里不是最核心的问题,特色小镇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有没有流量的增加,流量就是在做区域开发、小镇开发、城镇开发。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人口、产业、资本问题,才能够人流进来,才能够让人进来之后宜居、宜业。

  破解特色小镇难点

  特色小镇要深入挖掘多样性和特点。中国宏泰发展高级副总裁、宏泰产业发展集团总裁潘锋表示,做特色小镇我觉得还需要情怀,有时间去等待、有时间去挖掘,时间长了以后,自然而然有很丰硕的成果。民族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如何深入挖掘,把它讲述出来,这其实都是很美的东西。

  对于如何破特色小镇难点、破痛点,李迅认为需要强调可持续的全过程来发展。特色小镇一定要绿色发展,另外要强调智慧发展。他认为最成功的案例应该就是乌镇,乌镇是个古镇,后来成为旅游地,现在又成为互联网全球大会的永久场地,它的智慧技术运用体现在土地、人口、产业和资本的全过程当中。讲历史、讲故事来深入挖掘,就可能破难点。

  城市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消费规律,导致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张远表示在小城镇建设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引导、政策制定和服务的功能。城镇发展有它的规律性。

  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室)主任马宝成认为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化成三个关键字就是“放、管、服”,放就是简政放权,管就是严格事中事后的监管,服就是优化政府服务。

  比如浙江省在特色小镇里边的经营企业登记注册的时候,全部实行电子化登记管理的方式,而且对进驻特色小镇的那些企业的注册资本从一千万降到了五百万。这些都是很好的政府放权、减少审批的表现,所以特色小镇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怎么样围绕着放,多做文章,减少干预,真正放权给企业、给市场,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的创造力,这非常重要。

  因此,马宝成认为,如果政府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的话,特色小镇就大有希望。(新京报)
 

本文标题: 特色小镇不仅有产业还要有生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